刘方舒:为人要有“三心”热心 公心 爱心(图)

发布时间:2017-05-06 21:0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1-16 | 查看:1838次

  刘方舒。何森垚 摄

  “这是外科纱布,那盒是碘酒,还有棉签、绷带、止血贴。”刘方舒麻利地打开摩托车的后备箱,拿出一个长宽约20厘米的方形小盒子,向记者展示了里面的“宝贝”。这个小盒子是刘方舒常年备在身边的“临时医药箱”,每当他在路上看到因交通事故受伤的人,都会第一时间跑上前去帮忙。近年来,刘方舒用这个小药箱救死扶伤共11次12人。

  刘方舒是大埔县城远近闻名的“老好人”,这些年来,他曾救落水学生和抢救遇险群众42人、帮助寻找失踪儿童和痴呆老人10人、筹资350万元帮助单亲家庭、孤儿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126人、帮助大麻镇的几个村筹集130多万元铺路等。

  2013年12月,广东省文明委授予刘方舒“广东好人”荣誉称号;2015年4月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委授予其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

  第一现场的“救护人员”

  刘方舒从家里的柜子里拿出一个文件袋,打开袋子,里面倒出了一张张荣誉证书。“广东好人”荣誉证书、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证书、精神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市“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省“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这些证书是刘方舒几十年来,坚持“热心、公心、爱心”的最好体现。

  谈起做好事的经历,刘方舒告诉记者,他14岁初中毕业时曾救起一个落水同学,就是从那一次救人事件中,让他感到了助人为乐后内心的满足感。虽然有时被误解为“爱管闲事”,但刘方舒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参加工作后,他把这种“爱管闲事”的习惯延续了下去。刘方舒在大麻镇工作之时,还没有如今修成的平整大路,上班往来常常需要坐船。小小的船只成为当时村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但是也因为船只不大,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便常常会出现落水事件。

  一次,刘方舒从大麻镇政府休假回家,从大麻码头乘坐机帆船到恭洲。那时正值下午2时,当船开出500米时,忽然刮起了大风,雨也渐渐大了起来。“当时船上有30多位老人和小孩,”刘方舒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如果船不及时靠岸,可能有翻船的危险。这艘船是一对夫妻在经营,而丈夫在撑船,妻子不会游泳。”

  情况紧急,为了保证船能快速驶回岸边,刘方舒当即跳下河去,带着缆绳游到岸边,把绳绑在树上,借着索力把船拖到岸边。“幸运的是,全船人都安全脱离了危险。”刘方舒说完,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后来,刘方舒调到了大埔县城上班,而他救助的对象也从渡口的“落水者”变成了马路的“摔伤者”。在刘方舒从家里到上班地点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当时,那个十字路口还没有装交通指示灯,但是人流、车流量非常多,因此也是事故的频发地。”

  2008年3月3日晚,刘方舒因左脚受伤做手术还未痊愈,拿着拐杖锻炼走路。在走到县城青梅路田家炳实验幼儿园交叉路口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刘方舒当时连忙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一辆摩托车与一辆运木材的小四轮车相撞,摩托车和司机被撞飞到3米多远的地方。

  刘方舒连忙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地拼命往前走,在人群中拨开一条路。他走上前一看,司机的头盔已被撞破碎,头部鲜血直流,地上还流了一大摊的血,而司机当场不省人事。“救人要紧!”这是刘方舒脑子里第一个出现的想法。他赶忙拿起手机拨打110和120,然后与现场的一位好心人一起把伤者的雨衣撕开,将摩托车司机的身子翻过来。

  在看清伤口位置之后,刘方舒让人跑去周围的药店买来绷带,给伤者做了基本的止血包扎。数分钟之后,伤者的肢体慢慢地有了一些反应。待救护车赶到后,刘方舒协助医生把伤者送上救护车后,才松了一口气离开了。

  住宅小区的义务清洁员

  在刘方舒的摩托车后备箱,没有平常的雨衣、书包之类的物品,而是一些医药用品。“这是外科纱布,那盒是碘酒,还有棉签、绷带、止血贴,”刘方舒从后备箱拿出了一个方形小盒子,“这是为了以防万一,在需要紧急救人的时候,它们就是‘救命丹’。”

  就是这个简单又救急的小药箱,让刘方舒帮助十多位在马路边受伤的群众脱离了危险。对于刘方舒来说,“马路救人”只是偶然之举,但是他做好事的习惯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日常生活中。

  2003年国庆节前夕,刘方舒搬进了大埔县城的一个住宅小区。这个小区居住着100多户人家,小区里有一条约800多平米的停车通道。因居住人员复杂,小区卫生难以管理,垃圾成堆,臭气熏天,不仅让小区住户苦不堪言,而且直接影响与之一墙之隔的幼儿园。

  刘方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毅然自己掏腰包购买了扫把、铁铲、垃圾桶等工具,当起了“清洁工”。因为腿脚受过伤,有些残疾,刘方舒打扫起来,比平常人花的时间要长很多。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就能看到他在小区慢慢打扫的身影,不管天晴下雨还是天寒地冻都不例外。为了让周边的环境都能变得干净整洁,刘方舒不但在他居住的小区打扫卫生,还给该小区旁的老屋和其他小区打扫卫生,这一干就是13年。“每天上午打扫完,时间刚刚过8点,我才安心去上班。”刘方舒说。

  “他爱卫生,坚持13年义务当清洁工,确实难能可贵,精神可嘉,平常人来说都很难办到,更何况是腿脚不便的人。”住在同一个小区的赵振平对此非常感动。

  此外,他还义务维护小区10多盏路灯。每天晚上下班回来,刘方舒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路灯。如果发现灯坏了,就及时换上新的。看到刘方舒常年的“义务劳动”,也有一些人非常不解:“刘叔不但自己掏钱为大家,还亲自干又脏又累的活,图的什么?”

  刘方舒总是笑眯眯地回答,“自己住在这里,为大家做点小事是应该的,不光以前做,现在做,今后还要坚持做,小区有一个光亮洁净的环境,自己心里舒坦,大家也开心。”

  县城公益事业的“代言人”

  “来来来,多吃些橘子。”刚从外头回来的刘方舒,拎着一大袋水果走进万川爱心协会办公室。他坐下没一会儿,又起来把橘子一个个分给协会的会员,一边用手剥开橘子皮,一边热忱地与人交流。

  现年56岁的刘方舒,是大埔县水务局的一名公务员。虽然平时工作时间忙碌,下班后的空闲时间,他便往爱心协会的办公室跑。“刘叔为人非常热心,对于公益事业很关心,经常参加我们协会的帮扶活动。”万川爱心协会的理事长卓可俊说。

  万川爱心协会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一面面锦旗。“这是我们协会一百多名会员的‘军功章’。”刘方舒自豪地说。2016年,万川爱心协会成立,主要致力于大埔县助学和助残领域的公益事业,刘方舒是荣誉会长之一。

  10多年来,怀着“行善积德,福有攸归,感恩奉献”之心,刘方舒为不少残疾人和贫困学生提供了帮助。每逢节假日,他便和女儿带着慰问品到敬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和爱心协会的会员去农村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状况。

  每每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刘方舒都慷慨相助。多年来,刘方舒资助的贫困生达126人,其中有52人是贫困大学生。“算起来,平均每年我只能资助6名左右的贫困生”,刘方舒说,“一己之力实在太过薄弱,但是我必须自己作一个榜样,才能去发动其他人和我一起去关注弱势群体。”

  如今,在大埔县,刘方舒的名字成了“好人好事”的代言人。“刘叔现在成了我们协会的一个‘品牌’,每次向群众筹款的时候,只要有刘叔的名字在,群众都非常信任并积极捐款。”万川爱心协会会长丘牡香说。近年来,刘方舒筹资350万元帮助单亲家庭、孤儿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共126人,单是个人捐款数额就有超过16万元。(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