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乐痴”的空谷盛音(图)

发布时间:2018-02-11 16:05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02-02 第7版 | 查看:1019次

作者:王兆伟

“我到了。门锁着,您在哪呢?”按照事先约定,我来到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琴韵楼琴房,却没有见到穆兰老师。此时,一阵阵悠扬的和声传来,循声望去,原来是穆兰正在音乐厅指挥排练四川省新年音乐会的作品。

穆兰是国家民委、教育部授予的“优秀指导教师”,2015年荣获中宣部等授予的“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除了是一名音乐家,她还担任了不少职务,比如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这些年她带领学院师生,砥砺奋进,将艺术学院从西部“铺”向了全国。

澄明之境,桃李无言自成蹊

不少人羡慕教师是份好职业,多半是因为教师有寒暑假。但穆兰似乎是个例外。一年365天她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按照一年52个星期,她把时间进行了等分。52个时间“小饼子”都被她排满了行程。上课、排练、演出,她不在课堂上,就在舞台上,要么就在飞机或者火车上。

“才从北京回来?”

“才回来。”说话间,穆兰的手指不由自主地律动了几下。猜得出,这是被我们对面的钢琴引发的习惯性动作。穆兰至今保持着每天至少半小时的练琴时间,雷打不动。

“出差,实在摸不到琴,咋办?”

“那手‘痒’的,别提多难受。所以,只要一回来,首先坐到钢琴面前,一鼓作气地弹上个把小时再说。”

穆兰的手很是温润、修长,一看就是双弹琴的手,用行话说,这叫“祖师爷赏饭吃”。

“教学、课题、排练、演出,忙得过来吗?”

“与时间赛跑吧,其实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做艺术了。”

穆兰就是这样一个执拗的人,她觉得只要肯付出,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十几年前,为了离学校更近、离学生更近,穆兰把家安在了距离成都市中心十几公里的航空港校区附近。女儿儿时记忆中的妈妈就是非常忙碌的。身教远胜言传,当长大的女儿看到瑟瑟寒风中在敬老院义演的妈妈,被妈妈这份对公益的热爱深深打动,回到学校便和同学一起加入妈妈的义演队伍。穆兰说,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女儿和她的同学多年来对义演的支持和对音乐的执著。

言传身教的不光是女儿,还有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执教20多年,穆兰先后培养了上百名汉族、蒙古族、藏族、彝族、满族、羌族等各民族优秀本科生和30多名研究生,其中不少学生像她一样走上讲台。

音乐和做人一样,要克制,要会“收”

这样“一根筋”的穆兰非但没有门户之见,做起音乐来反而很是触类旁通。“视野广度决定艺术高度。”这句话不但是她教给学生的箴言,也是她自己的信条。

穆兰组建的空谷合唱团二十年来专注民族多声部无伴奏合唱,这更像是一种音乐“初始化”的回归。

40多个人,往那儿一站,没有伴奏,每个人的音色、音质都不一样,怎么搞合唱。

“跟做人一样,靠自律。”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穆兰说无伴奏合唱就是要寻找40个声音的平衡,然后把声音“黏合”到一起,律动出一曲和谐。

“那得互相忍让啊?”

“有点那个意思。分工协作嘛,可能还得算是个比较高精尖的技术门类。”

就音乐而言,穆兰认为,合唱相对更难一些。合唱是一个纪律性的协作,更像是一个“收”的过程,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妥协包容,从某种程度而言,“收”得越好,效果越好。一首首“百灵在云端”的音乐就那样“收”出来了。

五年前,穆兰受四川康巴卫视之邀去四川最偏远的巴塘县。路途颠簸,时而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时而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整整一天,到达巴塘县时已疲惫不堪。当看到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穆兰萌生了一个想法,她要为巴塘县这样边远县区的孩子,组建合唱团。经过几天遴选,全国第一个巴塘童声合唱团组建起来。合唱团原本只定了20个名额,看到“门外孩子失落的眼神”,穆兰“心一软”,把合唱团增加到了30人。

“虽然从没接触过专业音乐训练,但天赋都很好。”说得轻松,实际训练“费了老劲”。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在金沙江畔、川藏之交,这个远离成都的小县城,一个有如天籁的小小合唱团已经茁壮成长。不仅如此,穆兰还常年坚持对各民族品学兼优学生的资助,为艺术梦想插上爱的羽翼。

沾着“泥土味”的音乐最踏实

“服务对象永远是最值得尊敬的,也是最应该得到尊敬的。”穆兰认为,艺术的天职是服务大众。

穆兰和合唱团每年公益演出、担任导演及参演晚会至少十几场,有些演出场地甚至是在院坝里,没有舞台、灯光、幕布,但穆兰一直要求合唱团的成员要身着演出服,按照剧场的标准演出。

“只有唱到自己民族的音乐,才能产生更加契合灵魂的律动。”说到音乐本身,穆兰有自己见解,“比如国内传唱度高的《我的太阳》,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咱们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我们的《茉莉花》《康定情歌》,还有我们原创的《羌山妙音》《咚白让》也应该有那么广的传唱度啊。”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是在自己的土地上“长”起来的,是在自己老百姓的汗水里浸出来的,每一个音符都散发着渗透骨髓的芬芳。“我们民族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对自己文化艺术的理解,这种理解特别质朴,它可能就在田间地头劳动的号子声里。别人的文化强大不了自己。所以作为艺术工作者,职责之一就是发掘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我们已经将埋藏在祖国土地中最美的和声,传唱到奥地利、美国、俄罗斯……我的梦想是把它带给更多的听众,在全世界传递文化中国的精神……”

诗人、作家、评论家雁西是这样评价穆兰的,“澄明之心,源自她心灵撒满阳光;音乐之灵,源自她民族之魂;美和青春是她歌声的翅膀,在时光之中凝结着她深深的师生之情和对世界深深的爱。”

(王兆伟 供稿单位:四川省纪委监委宣传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