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头条,要留给这两位广东人!(组图)

发布时间:2020-01-17 23:01 | 来源:央视新闻 2020-01-10 | 查看:3645次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

  其中最受瞩目的大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两位老院士获得。他们是:94岁高龄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

  他们才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90后” 黄旭华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在那个特殊年代,黄旭华与他从事的工作都是秘密。也正因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更凸显出黄旭华科研工作的独特意义。

  一辈子与核潜艇打交道,黄旭华都做过什么?只顾躬身向前,他本人并没有总结过功劳,但他身边的同行、同事却看得清清楚楚。大家说,中国核潜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贯穿着黄旭华的身影,这就是他的科研人生。

△黄旭华近照

  从未见过核潜艇 算盘打出核心数据

  1958年,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34岁的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设计组工作,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启动之初,包括黄旭华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都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为加快研制进度,第一艘核潜艇采用的是边研究、边设计、边生产的特殊方式。第一代核潜艇人靠着只争朝夕的信念,靠着自创的“笨”办法、靠着一把算盘,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研发核潜艇时用的算盘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下水。中国核潜艇立项三年后开工建设,两年完工下水,4年后正式入列,速度之快,震惊世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世界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尽管试验前整整做了三个月的建造复查,尽管做了完备的应急方案,黄旭华和所有参试人员依然要面对巨大的压力,有些战士甚至悄悄写好了遗书。

  看到这个情况,年过花甲的黄旭华立即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参与深潜!

  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单位领导得知后,劝黄旭华不要亲自深潜,但黄旭华却坚持参加。他说:“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信心。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黄旭华深潜归来

  黄旭华的决定得到了夫人李世英的支持。李世英与黄旭华一起工作几十年,深知深潜的重要和风险。她宽慰黄旭华说“你是总师,当然要下去,否则将来怎么带这支队伍?你下去,没事的,我在家里等你!”

  事实证明,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建造都达到了预期。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随同首艇一起深潜也成为佳话。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

  在试验艇起浮的过程中,艇上的《快报》请黄旭华题字,激情澎湃的他一挥而就:“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为了工作保密,1957年的元旦,投身核潜艇事业前,黄旭华最后一次回乡探亲。投身核潜艇事业后,黄旭华整整30年,没再回过家。

  父母多次写信来问他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他总是避而不答,直至父亲去世,黄旭华都没有给出答案,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 黄旭华全家福

  “我欠我的父母,欠我的夫人,欠我的女儿的情债没办法还,还不清。”他还曾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传道育人 当好“场外指导”

  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如今的黄旭华,年逾九旬,算得上荣誉等身。

  但就像深爱的核潜艇事业一样,黄旭华希望“潜在水下”,默默无闻,不喜欢出名。

△黄旭华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一起

  我国未来核潜艇发展正在大步向前,核潜艇装备的持续创新和跨越赶超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如今,黄旭华最牵挂的,就是核潜艇研制事业的人才培养。

  黄旭华对自己的定位是当好青年科研人员的“啦啦队长”,给他们撑腰,给他们敲锣打鼓。“我更愿意当‘场外指导’,不当教练,放手让他们去干,大胆去干。”

  “80后”曾庆存

  他的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他名字背后的一连串科技成果、诸多头衔以及传奇经历足以让你惊叹——

  曾庆存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

  他的一些原创性成果还被国际学者评价为“气象学理论化极重要的篇章”“构筑气象力学必不可少的学术基础”。

  他本人也被国际气象学界公认为“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享誉全球的大气科学家”。

△曾庆存 |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供图

  首创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天气预报的方法

  1935年5月,曾庆存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57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曾庆存被派到苏联留学,学习先进的气象技术,支持国家的建设发展。

  彼时,国际气象研究还处在十分初级的阶段,误报、错报现象频发。而“数值天气预报”,还是一个预报准确率很低的简单方程。在这个预测方式中,最难的就是方程的算法。各国的科学家都在求解数值天气预报的原始方程,但多年来毫无结果。

△曾庆存到苏联求学

  来到苏联一年后,曾庆存的导师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他。整整推演了一年半的时间,真正留给曾庆存上大型计算机来验证结果的时间,只有10个小时。

  就是这10个小时的上机时间,成功验证了曾庆存的研究结果。26岁的他,提出了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并得到应用,预报准确率当时超过了60%。这奠定了今天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的动力学框架。

△世界第一张应用原始方程的天气图

  我国首颗气象卫星发射

  取得了重大的科研突破,曾庆存迫不及待要回国。回国后,曾庆存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和气象研究所,潜心研究开创了大气和地球流体力学的物理数学系统理论。

  1970年,35岁的曾庆存迎来了人生第二个未知的挑战——研究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曾庆存从基本的概念入手,又一次从零开始研究,解决了大气遥感的基础理论问题,他提出求解遥感方程的反演算法,成为当前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主要算法。

△曾庆存研究手稿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供图

  在曾庆存的理论基础上,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Ⅰ号”于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时间发回了清晰的遥感图像。

  我国开始建立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比国外晚了整整25年。但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准。

△曾庆存年轻时的生活照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供图

  “我一直在努力攀登”

  有人说,“曾先生可算是登顶了吧!”曾庆存却不止一次地说,还没有登顶,还没有登顶。“我一直在努力攀登(大气科学这座珠穆朗玛峰),但种种原因所限,我没能登上顶峰,大概只在八千六百米处,初步建立了一个营地。”

  如今,85岁高龄的曾庆存依然忙碌在科研一线。他眼下最关心的,就是我国首个专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的落地建设。这个计划2022年完成的大科学装置被形象地称为“可以为地球做CT”。

  △曾庆存手书。曾庆存写得一手好字、好文章。“爱祖国、爱科学、爱学生、爱自然。”这是曾庆存的同事与学生们对他的评价。|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供图

  “我们气象事业整体上是世界一流的,没必要自卑,不要自我否定,我希望搞研究的人也要很好地联系实际,除了向外国学习,也要向国内的实际、我国的气象人员学习,从实际中找出研究的问题。希望我们的青年人很好地继承这个传统。我自己是一个气象科研领域的‘老战士’,愿意为真理、为人民、为国家、为党奉献一切。我希望我们后一辈也这么做。”

  他们,不仅是广东人的骄傲

  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致敬!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