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赖宁雕像5年前搬离 英雄退出教材近10年

发布时间:2020-04-05 00:09 | 来源:新浪网 2011-08-17 10:58 | 查看:2126次

  新闻导入

  离1988年石棉县的那场大火,已经23年了;如果当时牺牲的赖宁还活着,他已经是一位37岁的“中年人”了。

  今年5月,山西太原东仓巷的一座赖宁半身雕像的消失,让东仓巷的热心居民自发四处寻找雕像下落,还把帖子发到网上,甚至当地媒体也加入“寻人”队伍。赖宁重新引发了公众的大讨论,从微博、贴吧到论坛,对于赖宁精神是否值得提倡,各大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最早采访赖宁的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也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他肯定赖宁事迹的真实性,强调学习赖宁不是学习他上山救火,而是去认识他身上更多可贵的品质。

  20多年前,为了纪念赖宁勇敢扑灭森林大火的英雄行为,很多城市都立起了赖宁雕像。作为这位少年的故乡,四川很多城市的学校和公园亦是如此。在成都,每逢清明,孩子们会为赖宁雕像系上鲜艳的红领巾,而曾经的小学教材里,英雄少年的事迹也是学生们的必学篇目。

  然而2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却忽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曾经的雕像悄悄消失了,校园的墙上没有了他稚嫩而坚毅的面容,课本上也找不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那个小英雄的记忆渐渐模糊,城市里几乎再也无法找到这个孩子曾经存在的痕迹。

  消失的雕像

  文化公园的“赖宁”已不知去向

  经多方打探得知,琴台路成都文化公园里曾有一座赖宁雕像,但前天下午,成都商报记者在公园里找了个遍,也没找到。

  “赖宁雕像啊,四五年前就搬走喽。”传达室里,一位大叔伸手指向窗外一片碧绿的湖水,“当时,赖宁的雕像就正对着我这间房的窗户,放在湖的右手边。”

  文化公园里最著名的景观是十二桥烈士墓,一些老人依稀记得,就在烈士墓附近,确曾有这么一座雕像。一位吕姓大学生也说,小学时每逢清明学校都要来这里扫墓,给烈士献花时,老师也会介绍赖宁的事迹,让学生为他献上红领巾。吕同学说,她还会把赖宁的事迹当作论据写在作文里,论述“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文化公园办公室张主任1997年开始到这里工作,他说,那时赖宁雕像就已矗立在公园湖畔了。“雕像是铜质的,下面是汉白玉底座。”他回忆说,雕像显出奔跑的姿态,像赖宁冲进森林里英勇救火的形象。“他好像没戴眼镜。”另一位工作人员说,雕像与大家经常看到的赖宁照片———戴副眼镜、刘海垂在脑门上的形象有很大差别。2006年,雕像被搬走,张主任表示,据说是搬到了九里堤的成都青少年活动中心,因为当时那里要建青少年教育基地。不过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向成都青少年中心求证,却被告知并没有这样一座赖宁雕像。

  现在,当初赖宁雕像所在的地方被蓝色隔板围了起来,施工告示表明,这里正在建设成都市大型避难场所。

  曾经的记忆

  学校楼道里几乎都挂着赖宁像

  龙潭小学副校长庄玉1992年开始工作以来就一直从事品德教育。70年代出生的她,是赖宁的同龄人。“那时学校都要求挂上赖宁画像,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在庄玉记忆里,赖宁戴着红领巾、昂首挺胸的模样经常会成为各个学校楼道里的张贴画,学校还会组织学生观看介绍赖宁事迹的电影。

  庄玉说,赖宁的英雄事迹发生后,很快就进入教材,在21世纪初期进行新课改以前,一直收录在思想品德课课本里,是必学篇目。她还记得课文中有一幅插画,是赖宁奔向山上灭火的样子。因为是自己的同龄人,庄玉是发自内心来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为了集体牺牲个人,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看来是理所应当具备的优良品德。”

  与赖宁同在课本里的还有“草原小英雄”努尔古丽的故事,这个为保护驼群而牺牲的小姑娘和赖宁都被放在课本的集体主义单元,另外还有以高玉宝为代表的勤奋好学单元、做了好事不留名的美德单元以及爱国主义单元等。

  庄玉说,以前学校在品德方面都进行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课本的总体导向是以宏大、无私的精神为主,鲜有涉及个人、个性,教学方式也是以单向传播为主,选取英雄、模范的故事,直接灌输给学生。“那时候的教学不太讲求灵活、创新,课本怎么说,老师就怎么教,一定要按照教材走。”庄玉说,因为老师本身也大都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也几乎没有人提出疑问。

  消失的课文

  赖宁等一批英雄人物已退出课本

  随着对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的提高,赖宁精神是否过时、是否值得提倡,引起了社会的争议。在庄玉看来,倡导结果的表现之一,就是一些学校陆续将赖宁的画像从墙上摘下。庄玉说,“在我教过的几所学校里,基本没再见过他”。

  本世纪初,新课改开始实施,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改版,包括赖宁在内的一批英雄人物也正式退出课本。教材名称从“思想品德”改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大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没有舍身救人、勇斗歹徒这样的篇目了。”庄玉说,反而有很多篇目都是关于保护生命安全的,比如交通安全、安全用火、地震逃生等。课本仍然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但是角度和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对集体主义的教育,主要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提倡通过参加班级选举、组织活动、爱护卫生等方式来爱护集体。

  “现在的孩子应该不知道赖宁了。”庄玉说,即使是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老师也不会主动提到这个名字,毕竟他具有争议性,除非学生问到了,老师才会向学生介绍。在庄玉看来,其实学习赖宁并不是要让孩子也去牺牲生命,而是感受一种精神的洗礼,就像在地震中,很多人在危急关头牺牲自己去救人,这是人性善良的本能反应。“不管怎么样,赖宁的选择很伟大,即使不值得倡导,也是值得崇敬的。”

  受赖宁影响的一代人

  他们大多是赖宁的同龄人,唱着歌曲《闪亮的水晶心》,学着课文《少年英雄赖宁》,看着赞扬赖宁的电影……这个牺牲时年仅14岁的少年,时刻告诉他们,舍己为人是理所应当具备的优良品德。20多年以后,他们已经长大成人甚至为人父母,这个已经离他们远去的孩子,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

  苏广:40岁,普通上班族

  高中时觉得他了不起

  现在不愿子女学赖宁

  “赖宁比我小3岁,他死的时候,我正在读高中。”苏广依稀记得,读书时教室外走廊上赖宁的照片和老师教他们唱的歌。照片上的赖宁系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白色的衬衫。“赖宁其实是近视眼,那个时候我偶然看到他的另一张图上,戴了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当时我就觉得戴眼镜特别帅。”

  苏广说,当时有很多歌都是唱赖宁的,他只记得其中一首的几句歌词:“啊,赖宁,新时代的少年先锋!我们学习你要有一颗水晶的心灵。啊,赖宁,共和国的少年英雄!我们学习你要有一颗水晶的心灵。”以前学唱歌的时候,他最喜欢这一首的旋律。“高中时我特别佩服赖宁,比我小那么多,都去扑灭森林火灾了,我觉得他很了不起”。不过,妈妈曾私底下告诉苏广,千万不要学习赖宁去扑火。“当时我觉得我妈特别自私,但现在我自己也有了娃娃,觉得我妈说得还是有道理。”

  孙大姐:45岁,四川省图书馆工作人员

  未成年人救火不宜宣扬

  但美好人性不该磨灭

  “那时,铺天盖地都是赖宁的名字。”赖宁牺牲的时候,孙大姐还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她回忆说,虽然当时电视还未普及,但广播和报纸,铺天盖地都是那个勇敢扑灭森林大火的男孩。那时若碰上六一儿童节或开学的日子,少先队的辅导员总会在成都的各所小学里开展赖宁事迹宣讲会。

  对此,孙大姐也有些疑惑。“那时我觉得,不该过度宣扬这种行为。赖宁毕竟还是个孩子,他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孙大姐认为,救人或救财产,目的都是挽救即将逝去的东西。若因此再搭上另外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太可惜了。虽然赖宁的行为值得商榷,不过孙大姐还是认为,那种崇高是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不该被磨灭掉。

  刘迎春:26岁,小商店卖主

  自不量力也值得尊敬

  仍会教孩子见义勇为

  “赖宁啊,我知道的。”赖宁扑灭大火那年,刘迎春才3岁,在她家乡的小县城里,小学老师只负责教语文和数学,而且自初中毕业后刘迎春就一直在外打工,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她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赖宁的故事写在思想品德课本的,老师不讲,我就自己看”。

  虽然自己只是读了课本,没有亲身经历,但刘迎春仍然非常肯定赖宁的精神。“也许他自不量力,可他依然是个英雄啊。他为了公家的财产舍去生命,为什么不该尊敬他呢?”现在的刘迎春,已经是一个两岁女孩的母亲,她说,等孩子长大了,她还是会教孩子见义勇为,教孩子不要胆小,不要怯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