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厨房”里的女人(组图)

发布时间:2020-06-28 13:14 |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5-10 20:27 | 查看:1254次

  推荐阅读

  江西省书香家庭·接力丨吉安市篇

  “抗癌厨房”挨着江西省肿瘤医院,在南昌市学院路的一条巷子里面。

  熊庚香与老伴万佐成经营这个厨房17年了。他们提供炉灶、锅碗瓢盆,供医院的患者家属炒菜做饭。炒一个菜,仅收1元。

  彭福英、张美菊到“抗癌厨房”做饭20多天了,她们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陪护也有20多天了。张美菊照顾的是患淋巴瘤的女儿,彭福英照顾患鼻咽癌的公公。像她们一样照顾家属,负责一日三餐的女人,占了“抗癌厨房”的一大半。

  炒菜、煮粥、炖汤,每天饭点,她们都到这里下厨。人来人往,炉火不息、菜香四溢,小巷里充满人情味儿、烟火气。囿于医院病房的她们,也在这烟火气中获得短暂的喘息。

  (点击播放)

  一个好人

  熊庚香的“抗癌厨房”很好认。巷子入口靠墙就立着一块一人高的标牌,上面白底红字写着“爱心厨房”。“抗癌厨房”里的人,也很好认,一连几天,他们穿的可能都是同一件衣服。

  每天天不亮,年过六旬的熊庚香就和老伴万佐成把锅碗瓢盆之类的家什摆到巷子两侧的桌上,再把几十个煤球灶生起来,接着烧开水、煮饭、熬粥。医院里的患者家属来了,随时都能用上热水,随时都能炒菜、打饭。炒一个菜收1元,一盒米饭1元,炖一个汤2.5元,用水和调料不收钱。这儿,确实是个“爱心厨房”。

熊庚香和老伴万佐成

  原本,熊庚香和老伴在这里炸油条和麻圆卖。她做的油条,远近闻名,医院食堂都找她订购。有患者家属看到她家炉灶炸完油条,火还没熄,就问能不能借炉子炒个菜。得知医院食堂的饭菜有时不合口,热心肠的熊庚香就免费让患者家属用自己的炉灶做饭。

  这一善举慢慢在医院传开了,来借火炒菜的人也越来越多。

  2003年开始,熊庚香和丈夫在炸油条的同时添置了锅灶厨具,让患者家属在这里自助炒菜。因为到这里炒菜的,大都是从江西各地来南昌陪家属治病的,而且多是癌症。“抗癌厨房”,也就这么叫了起来。

“抗癌厨房”一角

  “抗癌厨房”,不赚钱,甚至要贴钱,熊庚香和老伴却无怨无悔。两人的儿子也曾卧病多年,这让他们打心眼里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到我们这里的,都好可怜。我们再苦再累,都没他们难。”熊庚香说。每天她都会主动跟他们聊聊天,倾听、安慰他们。

  采访中,熊庚香提起,还有无依无靠的老人,大热天的,自己做完了化疗颤巍巍地过来炒菜的,“看得人流眼泪”。熊庚香替老人把菜炒了,还免费给她打饭吃。“她说,我的饭好吃。”这令熊庚香心酸又自豪。

  如今,熊庚香和老伴没再炸油条了,一心围着“抗癌厨房”转。去年,当地政府还出资对“抗癌厨房”进行了改造,并按政策给熊庚香和丈夫贴补房租。一楼营业,二楼储物、住宿。这里是熊庚香与万佐成的家,也是患者家属临时的“家”,“到这儿跟到自己家一样”。

  今年春节期间,小巷口设起了防疫卡口。原本春节就不打烊的熊庚香和老伴,架起梯子,爬梯子把饭免费送给外面的患者家属吃。

  熊庚香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她一直教育孩子:“不管挣多少钱,都要帮助别人。”熊庚香善良,她的小孩也善良。现在她的孙子都长大了,在派出所上班,熊庚香十分满足。“我孙子也做好事——抓坏人。”

  一个好妈妈

  熊庚香见过张美菊的女儿几面,对她的印象很好,“很聪明,好乖,一直叫我奶奶。”末了,她摇头叹道:“就是可怜哎。”

  张美菊的女儿叫思思,今年12岁。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患上了“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肿瘤”。

张美菊手机相册里的女儿

  医生跟张美菊说,“这个病属于疑难杂症,难治。”没读多少书,张美菊不知道这个英文字母开头的病究竟怎么回事。遇到可靠的人,她便拿出女儿的检查单,请别人给解释解释。

  张美菊今年52岁,是鹰潭龙虎山镇人。思思下面还有个小一岁的弟弟。家里子女多,负担重。之前,都是张美菊在家带小孩、做小工,丈夫在外面打工。

  去年5月,思思下巴下面长了一个肿块,肚子也“鼓”了起来。在当地医院治疗不见好转,就转院到了省肿瘤医院。几经会诊,病情仍不明朗。最终检查报告拿到北京,才确诊出是这个难治的病。

  治疗漫长且艰难。张美菊整天心里像压着块石头一样的。“不可能眼睁看着她没了,能治就给她倾家荡产地治。”她没有想不开,“谁家出了这个事,都没办法,只有承担。”

  张美菊和丈夫花了20多万才勉强把女儿的病情控制住。今年过年遇上疫情,治疗延后了2个月,思思下巴上的肿块又长起来了。张美菊担心得很。幸运的是,没有恶化,等化脓消除便可以继续做化疗。

  思思不想化疗,躺在床上哭。她刚长起来的头发又要掉没了。她还想着重回学校读书,这下又不知要到什么时候。张美菊流着眼泪好说歹说地劝她,“要坚强”,“不化疗,就没生命了。”

张美菊为女儿煮粥

  治病要忌口。每天,张美菊从医院附近买好菜,再拿到“抗癌厨房”加工。母女俩中午炒两个菜。吃不完,晚上热热继续吃。思思的晚饭通常是一碗加了胡萝卜、红薯熬成的粥。张美菊就自己随便吃点,“为了小孩,能节省就节省一点。”

  思思还小,却很懂事。她会自己煮面条、洗衣服,帮张美菊做家务。有一年母亲节,她折了朵纸花,送给张美菊。每每想起,张美菊都觉得欣慰。

  一个好媳妇

  5月5日下午6点,扎着马尾、皮肤黝黑的彭福英,又出现在了“抗癌厨房”。她身上穿的依旧是那套女儿的军训服。

  彭福英在省肿瘤医院照看患鼻咽癌的公公20多天了。今年42岁的她和丈夫都是吉安人。之前,夫妻俩一直在浙江宁波打工。听说公公要动手术,彭福英从宁波回了老家。4月13日,又从吉安到南昌陪护,一晃就到了5月。她没带什么衣服,最近一直穿的都是女儿军训时的迷彩服。

  彭福英的公公,今年74岁。正月里,在吉安当地医院检查出的鼻咽癌,医生建议他到南昌治疗。现在做了五六次放疗了,接下来还要做20多次。彭福英打听到,她公公这个病算是肿瘤医院“最轻的病”了,“(癌细胞)没有扩散,比较好治疗。”

彭福英在炒菜

  经同病房的家属介绍,彭福英也开始到熊庚香这里自助炒菜。“老板娘好,照顾我们,炒菜价格很便宜。自己做的,吃得也放心一点。”听医生说,公公这个病吃蛋白质高的食物好。彭福英就买来猪蹄、鱼之类的炖汤、做菜给他吃。

  一日三餐之外,彭福英还要照顾公公的起居,陪他做检查和治疗。在医院陪护,吃不好,睡不好。一个病房里,3个病人,3个陪护。晚上有打呼的,有半夜起来上厕所的。彭福英有时一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难得的,这天下午,彭福英和丈夫一起来厨房炒菜了。五一假期,彭福英的丈夫从宁波赶回南昌照看父亲。在医院吃住了快20天的彭福英才得以回家待上两天。

  假期转瞬即逝,彭福英一回来,丈夫又要走了。“我们家条件也不好。我还要去挣钱,平时主要还是辛苦我老婆看护。”彭福英的丈夫愧疚地说。在彭福英看来,这没什么,“该孝敬就孝敬,该尽责任就尽责任”。

  彭福英和丈夫都很踏实能干。2000年开始,便在浙江打工,一直做到现在。彭福英在那边的服装厂干活。忙的时候,她每天要工作11个小时,“好累,但为了儿女还得继续拼。”

  彭福英有一儿一女。儿子去年9月去山东当兵了,小女儿今年读高一。她和丈夫都没有给孩子太大压力。儿子要当兵,彭福英很支持。“虽然苦,在外面多体验一下,才能成才。”对女儿,彭福英也别无所求,“好好上学,就是对我是最好的报答。”

彭福英和丈夫做完饭匆匆赶回医院

  顺利的话,彭福英的公公大概6月份就可以出院回家了。彭福英希望公公早点好起来,希望家里老人都能平安健康。她还盼望着自己的小孩,不管走到那里都要“诚实,跟朋友交情多一点,和和睦睦,保重身体。”

  张美菊的微信名叫“苦尽甘来”,彭福英的叫“知足常乐”。今天是母亲节,希望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如愿苦尽,常乐。

  来源:东方女报记者 王苑

  原标题:《“抗癌厨房”里的女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