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畔,敬仰向死而生的精神伟力(3图)

发布时间:2021-01-30 19:26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9日 06版 | 查看:615次

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资料图片

广西桂林兴安县界首渡口。资料图片

兴安县委党校组织培训班学员到湘江战役界首红军街进行党性教育现场教学。资料图片

  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过境广西,在桂林市全州、兴安、灌阳三县经历了7天的湘江战役。数万英勇的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向死而生,最终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经由资源、龙胜、灵川向西北进发。

  87年后,我们沿着湘江一路寻访,当年被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江水依然静静流淌,沿江两岸草木葱茏,百姓生活欣欣向荣。回望湘江,这场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怎样使中国革命走上胜利新起点?湘江战役中书写的军民鱼水情,如何续写时代新篇章?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红军在至暗时刻苦苦探寻希望的曙光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行走在桂北的青山绿水间,这首诗总在记者脑海中挥之不去。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这首诗所描述的,正是当时的壮烈场景。”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黄利明说。

  1934年11月底,红军被压在桂北东西纵深80公里、南北100公里的锥形地带,急迫需要渡过湘江。

  12月1日凌晨,光华铺阻击战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当天凌晨3︰30,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来一封紧急电报,命令红一、红三军团不惜一切代价抢渡湘江:“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这句军令,至今镌刻在兴安县界首镇红军堂的墙面上。

  “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上到军团总指挥、下到基层指挥员,全都冲锋陷阵、一马当先。”黄利明介绍说。据记载,共有14名团以上干部倒在湘江两岸。

  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在脚山铺阻击战中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敌人手持刺刀冲过来的时候,他不愿做俘虏,一把夺过警卫员手中的枪,朝自己扣动扳机,献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

  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部队负责全军后卫,腹部被子弹打穿,昏迷中被俘。醒来时,他从腹部伤口处把肠子掏出扯断,为革命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红军在敌众我寡的湘江战役中能突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部队领导身先士卒,全体战士视死如归,在最危急的时候众志成城,最终得以突破湘江封锁线,为革命胜利保留火种。”黄利明说。

  经湘江一役,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整条江啊!”全州县凤凰镇凤凰村蒋济勇老人眼含热泪。战斗结束后,群众在江边挖了个大坑,掩埋红军英烈三天,更多的烈士则沉入江底,“其惨烈空前,悲壮绝后”。

  面对生死存亡,红军指战员在至暗时刻苦苦探寻希望的曙光。

“群众是山,群众是水”——

湘江战役中书写的军民鱼水情历久弥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我们见到一面斑驳的红旗。这面红旗背后,有一个87年前的感人约定。

  在新圩阻击战中,灌阳县排埠江村村民黄合林救治了一位负伤的红军战士。战士伤势好转后去找部队,将一面红旗送给黄合林,让他帮忙保存,等革命胜利后再来取。

  黄合林将红旗包好,用一个小木箱珍藏起来,临终前嘱咐儿子黄荣清保存。1979年黄荣清去世前,让孙媳妇李清鸾把红旗交给县武装部,请他们帮助寻找那位战士。

  “由于时间久远,始终没有找到那位战士,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71岁的李清鸾动情地说。

  “群众是山,群众是水。”黄利明说,“紧紧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是我们党的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

  彼时,红军在桂北没有根据地作依托,处境极为艰难。广大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带路,帮助架桥渡江、突破围堵,救护红军伤病员,很多群众踊跃参军。

  我们沿着湘江一路东行,来到湘江战役四大渡口之一凤凰嘴渡口。渡口周边,风光旖旎,江水潺潺。在百岁老人蒋济勇的介绍中,当年的战争场面浮现眼前。

  “这是红军抢渡的一个关键渡口,但湘江宽百余米,却没有桥,为加快行军速度,部队只好架设浮桥。”蒋济勇记忆清晰。

  “看到红军战士遍体鳞伤依然拼命往前冲,大伙也纷纷自发前来帮忙!”蒋济勇和乡亲们卸下自家门板,将船摆成一排固定在江中,然后将门板搭在船上形成浮桥,帮助红军渡过湘江。

  “部分战士过江了,但很多战士不幸牺牲了。”说到动情处,蒋济勇声音哽咽。

  当年,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村民蒋石林的爷爷埋葬了7位红军战士的遗体,并年年祭奠。蒋石林长大成人后,继承先辈遗愿,至今一直守护着红军墓。

  “湘江战役中书写的军民鱼水情,感人至深,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当下更具备宝贵的时代价值。”黄利明说。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认清自己的“根”和“魂”永续传承长征精神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

  “红军将士在湘江战役中体现出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精神,是留给广西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说。

  几十年来,广西历届党委、政府对红军长征过广西的纪念设施、遗址遗存持续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近年又对散落的红军遗骸进行挖掘收殓集中安放,告慰先烈,永久纪念。

  “红军长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在青少年中代代相传。”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韦凤云告诉记者,桂林市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青少年认清自己的“根”和“魂”,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勇当新长征路上的接班人。

  目前,桂林已建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等一系列红色旅游景点,大大丰富了当地的红色旅游项目。2019年,三个纪念园被纳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至今接待参观总人数超过455万人次,近8万批次。

  胡雅馨是一名红军后人,从小听着爷爷讲湘江战役的故事长大,深知当年战争的残酷与悲壮,长大后如愿成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解说员。“我要继续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让红色火种薪火相传。”胡雅馨说。

  在全州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湘江战役故事分享会活动上,60余名“红领巾讲解员”用行动争做红色传人。“孩子们分享革命故事,了解湘江战役历史,更能感受红军精神、长征精神,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全州县少先队总辅导员周康丽说。

  兴安县挖掘长征红色教育资源,将革命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列为“精品课”。除在学校开展红色讲座、红色报告会、红色经典诵读、观看红色电影等常规形式外,还跳出“课堂听课”模式,在长征文物旧址设置现场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

(本报记者 周仕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