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们心中的“小巨人”巨晓林:从农民工到高级工(3图)

发布时间:2010-06-12 23:13 |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6月03日 20:30:01 | 查看:1860次

5月7日,巨晓林(右)在进行接触网基坑标高测量。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 题:从农民工到高级工——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铁路建设者巨晓林

  记者 张旭东、齐中熙

  他,是一位农民工——

  个头不高,却被工友们尊称为“小巨人”!

  他,是一位拉杆架线的铁路工人——

  高中文化,竟然写出填补电气化铁路施工培训空白的教科书!

  架设在铁路线上空的接触网,作为铁路电气化供电的关键设施,好比是飞速行进列车的“翅膀”,施工工艺十分复杂。

  记者面前这位48岁的关中汉子,憨厚腼腆,在接受采访时,还经常不好意思地说,真是麻烦你们了。

  就是这位憨厚的农民工,在20多年的在外务工岁月中,刻苦自学,先后研发和革新接触网施工工艺40多项,成为有名的技术创新能手。

  他,就是来自陕西岐山县的农民工、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公司接触网高级工巨晓林。

巨晓林(左三)和工友在一起。

  自学——数十万字笔记浓缩成接触网施工的“操作宝典”

  讲起话来不紧不慢,嘴角含笑——初次见到巨师傅,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个头一米六左右的巨晓林,在工地上丝毫不起眼,但是对电气化局集团2万多职工、5万多农民工来说,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最近两年,每一位新来的接触网专业员工都会收到公司内部出版、巨晓林编写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一书。这本62页的书中详尽介绍了几十种接触网施工创新办法,还附有施工操作小插图。

  采用电力机车牵引的铁路称为电气化铁路,具有马力大、速度快、能耗低等特点,是中国铁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京津、武广、在建的京沪高铁等高速铁路,是最高级别的电气化铁路。

  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对施工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电气化铁路专家认为,巨晓林传授的工法,实用、高效、安全,填补了我国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没有施工经验及方法类教材的空白。

  巨晓林,1962年出生在陕西省岐山县杜城村。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就从他家乡经过。少时的他,看着列车向前飞驰,就梦想当一名铁路工人。1987年,巨晓林25岁那年,机会终于来了。电气化局集团在岐山县招工,他被录取了。

  经过一个月培训,巨晓林就被派到北京至大同复线的工地。刚看到纵横交错的电线、电杆、接触网,以及一张张犹如“天书”的图纸时,巨晓林脑袋有点发蒙:“我能行吗?”

  他暗暗给自己打气:不懂,就一点一点学,不信有搬不开的石头!

  从那时起,巨晓林口袋里多了个小笔记本。稍有空闲,就围着师傅问这问那,连师傅喝茶聊天的时候,他也蹲在一旁,不厌其烦地问些技术要领。

5月15日,巨晓林在铁路接触网施工作业。 新华社发

  工友们看到他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劝他:“这是技术员干的活。咱们这里大学生那么多,你一个农民工,再怎么折腾,也是白费劲!”

  “学了东西,总能长点本事!”每当听到那些话,巨晓林只是笑笑,继续埋头看书和整理笔记。

  别人干活一天累了,晚上回到工棚就想睡觉。可是巨晓林,不看书、不整理笔记,总觉得缺点什么。别人熄灯了,他就打开自己的小台灯。怕影响别人,就用床单把床围起来,躲在里面看书。

  靠着刻苦自学,20多年来,巨晓林成长为工地上赫赫有名的技术能手,也写下了70多本、超过22万字的笔记。

  2002年10月,干完了哈(尔滨)大(连)线铁路工程后,巨晓林有了难得的一次长假。回到老家,巨晓林却忙于整理起他的宝贝笔记。妻子不高兴了。

  早上起床,巨晓林发现床头的笔记本不见了。问妻子,妻子不理他。再问,妻子哭了:“全烧了!好不容易回家一次,就知道看书!”

  原来,妻子想到一年就回一次家的丈夫,整天就和这些笔记本抱成一团,委曲、埋怨一下涌上心头。趁着丈夫熟睡的功夫,她一早起来把炕头上的笔记一本本塞到了火炕里。

  那可是他的命啊!巨晓林急得直搓手。看着丈夫心疼的样子,妻子于心不忍,转身将一个笔记本塞到他手里:“呶,还剩一本。”

  原来,妻子烧到这本时,里面掉下一张他们儿女的照片,她心一下软了:丈夫还想着孩子,想着这个家呢!

  笔记本虽然烧了大部分,但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已深深印在了巨晓林的脑子里。凭着记忆,他一点点把经验从脑海里复原。

  也就是这个时候,他萌生了要写一本书的念头。“要是把我的经验总结一下,写给新工友,让他们学得更快,在操作中更安全、更省力,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写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高中文化的巨晓林,特意拜了工班里的大学生当老师。遇到弄不懂的技术名词就查、就问,一写就是三年多。数十万字的笔记,最终浓缩成了10万多字的书稿。

  如今,这本书成了工友们干活时的“操作宝典”。一公司六段党总支书记朱凯告诉记者:“书中介绍的方法,简便易学,干出的活儿又好又快,原来只发到班长这一级,结果队长们都来要,一个工班起码也得发三四本!”

  自强——实现由实干型工人到知识型工人的飞跃

  巨晓林不善交际,话很少,却是个很内秀的人,他总在不停地记,不停地写——

  “别看本子小,记事可不少;别看字迹乱,思维可不乱;为了企业新,时刻在创新。”记事本扉页上的一段话,道出了他的心声。

  由于善于学习、用心钻研,巨晓林在施工中总有新点子、新方法冒出来。用他们班安全员王景的话说,他“力气不大,方法不少”。由于熟用“手板葫芦”“滑轮”等施工工具,巨晓林在工地上有个“葫芦王”的美誉。

  巨晓林的创新之路,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1989年的一个夏日,在山西北同蒲铁路线工地,“工龄”还不到两年的巨晓林和工友们进行放附加线作业。

  所谓“放附加线”,就是要在铁路沿线电杆的外侧,架设一道具有保护等作用的电线。按照老方法,每当放线车经过电杆下方时,一至两名工人需先爬上电杆,挂上滑轮,套上绳子,再把绳子放到地面。下面两名工人,用绳子拴住电线拉到上去。上面的工人再用肩膀,扛住电线,用力把电线挂在滑轮上。

  放附加线是一项既累又烦的工作。铁路沿线每50米就要有一个电线杆,放线的时候,走走停停,爬上爬下,一公里长的一圈线,必须一次放完。

  一天放线的时候,突然下起大雨。先爬上电杆的巨晓林,急中生智,赶忙把滑轮拿下来扣住电线,然后把滑轮固定在电线杆上。

  能不能把滑轮放到地下先和电线扣合,再拉上去固定住?返回工地宿舍,巨晓林就把这个方法说给工友。大家按照这个方法一试,又快又省劲。平时一公里的线要放三四个小时,这回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每个杆也只需上一个工人。

  为这,当时的技术员周文瑞“奖励”了巨晓林一支冰棍,还说“你能干到这个程度,比我还强”。

  看到自己琢磨出来的方法得到了认可,巨晓林心里美滋滋的,油然有一种成就感和责任感:只要肯努力善钻研,就能干出名堂来!

  施工操作就是这样,一个个小的革新工艺,一项项不起眼的创造工法,应用到遍布全国的工地,就能极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巨晓林的这个创新——“放附加线滑轮新挂法”,20多年来已被推广应用到全国所有电气化架线作业之中。“仅我们公司这些年就架设了上万公里的附加线,如此每个杆都大幅度提高效率、节省人力!你说,这个方法的效益有多大?”工作队长常亚军说。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为了弥补学历低的缺陷,他买来了电气化专科、本科的专业书来读;工作重,时间紧,他就挤出自己休息的时间,尽一切努力来学习。无论工地搬到哪,巨晓林都会带上他的书和笔记。在他河北迁曹线工地的宿舍里,专门有一个书柜,里面放满了接触网操作理论的书、教材工具书。

  《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电机学》《电力铁道供电》《接触网》《铁路电气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这些年来,他一本本地读,一个个工艺地学。

  经过千百次探索,他对接触网施工技术做到了融会贯通,由初级技工一步步升级为高级工,实现了由一名实干型工人到一名知识型工人的飞跃,并于去年开始担任作业队工班的技术员。

  这些年来,他创新的工法源源不断:“分段环绕‘N’字形绑扎断线法”,可以提高工效三倍以上;“铝绑扎线巧做法”,将工时缩短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平吊坠砣加坠砣法”省力、实用、安全……几乎每年都有一两个新方法问世并应用在工作实践中。

  据工程预算人员的测算,巨晓林20多年来创新的40多个工法创新给公司带来的直接效益就超过600万元。

  如今,汇集近几年巨晓林革新工法的第二部书稿已经送给专家评审,不久就会印发到工友们的手中。

  自尊——中国农民工让德国接触网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再平凡的工作,只要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刚认识巨晓林那会,真是有点‘烦’他。”巨晓林的老工友赵荣有笑着说。

  2000年哈大线施工时,从电气化技校毕业分配到电气化局工作的赵荣有初次见到巨晓林,看他个头不高、有些发胖的身材,就嘀咕,爬杆、架线一般都用细高挑的工人,这个农民工能干好活吗?

  由于赵荣有是工作队的技术员,巨晓林主动粘上了他。有时为了一个创新中的技术问题,要反反复复问上他几十遍。那时,老赵真恨不得躲巨师傅远点。

  “他急,我不急,反正我得问懂!”巨晓林乐呵呵地回忆说。

  这年春节放假前,东北下起了大雪,项目部要求检查一下线路。这天一大早,赵荣有领了任务就到工地上去了。

  雪大风急,莽莽雪原上不见一个人影。沿线检查到午后时分,老赵隐约看见前方电杆上,有个黑点在晃动。踏过没膝深的积雪,走到电杆下,揭掉冻在脑门上的冰碴,定睛一看:是巨晓林!

  原来,巨晓林所在的四人小组也领了任务。没告诉另外三位年轻工友,好让他们早点回家,巨晓林就自个承担下来,沿着铁路线检查了十几公里。在一个电杆线下,他发现接触网上一组滑轮间距有些短,就爬上去干了起来。

   零下二十七摄氏度!脚冻麻了,就从电杆上爬下来,在地上跺跺脚,再爬上去。一干就是半天!

  这个肯吃苦的农民工一下打动了老赵的心!自那以后,作为正式职工的老赵和农民工巨师傅就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干一行,就要尽职尽责。我是小组长,老工人,我不干谁干!”说起这件事来,巨晓林还是这样简单一句话。

  大秦二期、京郑线、哈大线、侯月线、渝怀线、新建迁曹线……南征北战、风餐露宿,巨晓林在野外工地已整整工作了23年。

  当记者问他干哪条线最重要、最有成就感时,他憨厚地笑笑:没有不重要的线路,哪条线路出了问题都不成,都不能马虎!

  作为一名老工人,巨晓林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所从事的电气化作业,不仅是让铁路插上腾飞的翅膀,也是为国家的富强插上腾飞的翅膀!

  巨晓林性格温和,但他遇到困难有股倔劲儿,不低头、不服输。

  有一年,在吉林四平火车站施工,在横跨六股铁道线的上空,工人需要把30至40米长,加上绝缘瓷瓶重达100多公斤的软钢丝索,安装在铁路两旁的铁塔上。

  按传统工艺,巨晓林所在的班组20多个人忙活了半个小时,在作业车的配合下,才安装上一组软横跨,因为停电时间段有限,他们整整一天,才安装了6组软横跨。照此速度,他们管段的300多组软横跨,50天才能完成。而他们的工期,仅有30天!

  怎么办?

  工友们犯难了,巨晓林也开始冥思苦想。

  那几天,他像着魔了一样——吃饭时把筷子当做铁轨,把饭碗扣过来当作业车;晚上,他工棚里灯彻夜明亮。

  经过反复钻研,巨晓林对原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在地面上设计出一个“Y”形竖杆,上部线上配挂一个“S”钢筋勾,两个装置相互配合,一举替代了作业车工作,大大提高了功效。采用这项工艺后,一小时就安装了4组,工效提高了两倍。

  经专家组论证后,这个简便的工法当即在全线推广。当专家组中的德国督导季马教授知道这个工艺是个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工发明时,他执意来到工地见巨晓林。在这个小个子农民工面前,季马竖起了大拇指:“中国工人了不得!”

  巨晓林“闷头学技术,痴情搞革新”的事迹,深深感动着身边职工,也得到了全集团上下的热情支持。电气化局为巨晓林开办了“工地学习室”,配备了图书柜,聘任他为职工夜校的“工人导师”,并拨付了技术革新专项经费。

  这些年来,到工地来的很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都愿意拜巨晓林为师。如今,他带出的不少徒弟都成了技术能手,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

  自立——用努力创造希望,终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咱们农民工,

  身手也不凡,

  开启那机器轰轰响,

  造出精品走四方,

  ……

  农民工,新时代的人;

  农民工,吃苦奉献的人;

  农民工,祖国不可缺少的人!”

  由于平时爱好写诗歌,巨晓林还是工地上有名的“诗人”。正像自己写的诗一样,他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农民工而觉得矮人一截,也从来不因为自己成了“技术能手”而自傲。

  巨晓林格外喜欢野地里的小草,他说,小草默默无闻,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染绿了山川,染绿了春天。

  2000年秋,正是哈大线铁路电气化施工的关键时期。这一天,巨晓林带着刚刚从技校毕业的徒弟杜志波,用混凝土浇筑接触网钢柱基础。

  当第一个钢柱基础刚浇筑一半时,工地队长突然急匆匆赶来:快别干了,陕西老家电话,你老父亲病危,速回!

  74岁老父亲因脑溢血长年卧床不起,巨晓林又多年在外奔波,无法照顾老人家,心里很是愧疚。父亲病危,怎能不床前尽孝?

  放下工具,巨晓林朝驻地撒腿就跑——但还没跑多远,就慢慢停下了脚步。

  基础浇筑还需要几个小时才干完,徒弟经验还不足,万一工艺出错,这个基础可就报废了!不仅损失几千块钱,还耽误工期。 

  想到这,巨晓林又扭头返回了工作现场。一声不吭,和徒弟一起又工作了3个小时,把这个基础完全浇筑好。等他再拿上行李赶到火车站——当天最后一列开往陕西的火车刚刚开走!

  等他辗转数千里返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溘然长逝!

  妻子哭着说:“晓林啊,爸爸临终前一直呼唤你的名字,到死都没闭上眼睛。”

  这些年来,每次回家,种了一辈子田的老父亲都嘱咐他,不要牵挂家里,一定要在外面踏实干活,给咱们农村人长脸!

  在外施工的23个年头,巨晓林回家总计不到30次;儿女出生,他都不在身边;他不吸烟,不喝酒,省出钱来补贴家用;前些年他攒了钱,家里买了些砖想盖大瓦房,但由于他很少回去,这堆砖一放就是几年!

  忠孝难以两全。在长年的离家务工岁月中,巨晓林这个习惯吃苦的汉子从来没有流过泪。但这一次,他跪在父亲灵位前,泪如雨下,久久没有起来……

  时光如梭。当年二十岁出头的小青年如今已是人至中年,白发悄悄地爬上了他的双鬓,常年风吹日晒,面庞都变成了古铜色。

  工人们说,巨晓林不仅自己干活认真,而且只要他在施工现场,就绝不允许任何人有丝毫的马虎。

  有一次,巨晓林的段组因为抢赶一条铁路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曾聘请外方工作队挖掘接触网立柱的坑,他们还专门找来了监理,保证质量标准。不过,因为当时下雨积水,监理人员不方便下坑测量。

  巨晓林为此临时发明了一把木头折叠测量尺,放到坑里,一打开就能测出坑内部的长宽来,主动承担起监理的任务来。看到这个“奇怪”的尺子,连施工队的人也乐了:“老巨,你真是监理的监理!”

  巨晓林虽不善言谈,却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除了写诗歌,他还喜欢画漫画。他已画满了厚厚的七八本。有个徒弟向他索画,他便给了一幅题名为《发现》的漫画:秋收时节,满地都是沉甸甸、金灿灿的稻子,有几只鸟儿站在稻草人的肩上。

  老巨解释说:农民怕鸟儿吃庄稼,便在稻田里扎起稻草人,起初鸟儿真的不敢来了,但过不了多久,鸟儿就发现了门道。老巨说:“干工作,就要像小鸟一样用心观察。”

  就是这样一个认真细心、勇于进取的人,20多年来,巨晓林不知疲倦地钻研,他持之以恒,乐在其中。2008年,他也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今年5月15日,巨晓林又和他的工友转战到正在紧张施工的京沪高铁工地上……

  “既有线电气化改造、时速200公里铁路大提速、到这条京沪高速铁路,我就把所有电气化铁路技术等级的活儿都干全了!”巨晓林自豪地笑了。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