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玲:家里家外甘为“孺子牛”(3图)

发布时间:2021-08-11 11:27 | 来源:辽宁日报 2021年08月11日 10版 | 查看:691次

全家福。

于素玲(中)在和福利院的老人聊家常。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刘立杉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在社区,居民们视她为贴心人;在福利院,她是老人们的“小棉袄”。生活中,她与丈夫相濡以沫,面对重疾不言放弃,耳濡目染中,女儿独立向上,奋发有为。身边的亲人对她的付出理解体谅,全力支持。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获得者——盘锦市双台子区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于素玲用心用情,谱写了一首令人动容的大爱之歌。

早7时刚过,于素玲的身影就出现在盘锦市双台子区社会福利院里。

330位老人,103个房间,她挨个房间走了一遍,与老人唠家常、聊健康,记下老人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一趟下来,将近3个小时。

“这事每天都会做,不做心里就不踏实。”身为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的于素玲说。

寒来暑往,岁月十载,于素玲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

有人问她,“挣的钱都不够操心的,你图啥啊?”丈夫孙宝有语气中则带着心疼,“到福利院工作10年,她没在家里过上一个春节。”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生活上要勤劳节俭,工作上要认真负责。”于素玲说,怀揣敬畏之心,把工作当回事儿,已成为一种习惯,“老人高兴,我就开心;老人忧伤,我也跟着难过。”

“父母一直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家是从山东过来的。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影响了我们兄妹六人,他们一直是我们的榜样。”于素玲说。

上世纪60年代,山东老家因水库建设带来房屋动迁,于素玲的父母带着于素玲的两个姐姐一个哥哥,落户到盘山县胡家农场(现胡家镇),算支边户。

“我父亲是技术人员,在照相馆工作。当时胡家农场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我父亲就服从分配到了那里。”于素玲说,来到盘锦后,她和两个妹妹相继出生,“一家八口人,一个亲戚也没有,房子、工作都是靠党和政府的安置。”

“我父亲白天照相,还带了一个徒弟。为了让顾客及时拿到照片,他经常晚上加班洗照片。赶上活儿多时,白天黑天都不回家。”父亲的忙碌以及敬业,给于素玲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她感慨地说,父亲的工作态度,让她懂得了什么叫作大公无私。即使现在,镇里老辈人一提起老于头儿,仍然要竖大拇指。“我还记得他经常说,什么时候都要以工作为主。”这句话,烙在了于素玲的心里,更成了多年后她在职场上的行为准则。

“我妈妈勤劳、节俭,在生活方面给了我们良好的熏陶。”于素玲回忆说,母亲经常教导他们,做人要善良,待人要真诚,“我妈妈是山东人,面食做得特别好。来到胡家农场后,街坊邻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主动上前帮忙,在当地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于素玲的要强,她觉得是源于母亲的基因。“来到胡家农场后,随着家庭人口不断增多,我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还欠了外债。为了贴补家用和还债,妈妈就带着我们姐妹几个打草捆、编席子,经常把手划得血淋淋的。”于素玲说,那时很苦很累,但日子过得很充实,母亲不服输的性格,更成为滋润她一生的财富。

“我妈心眼儿可好使了,那时农村经常来讨饭的,她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要多给别人一口。她那时还推着小车做点儿小买卖,卖东西时,秤杆子给的都是高高的。我们在外边和小朋友有了争执,我妈从来不说人家一个不字,先要我们检讨错在哪里,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教育我们从小就要与人为善。”采访中,于素玲的四妹于素芬说,母亲还常讲做人要孝顺,要知道尊重老人。“我们出嫁的时候,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一定要孝敬公婆。”于素玲接过话茬儿,“直到今天,我们姐妹五个从没跟公婆红过脸,更没有和公婆顶过一次嘴。”

“只要他活着,一家就是团圆的”

1984年,于素玲和相处了两年的孙宝有走进婚姻殿堂。这一年,也是盘锦建市伊始。

“我俩是同龄人,都是1963年出生,还是胡家农场西胡村前后街的邻居。”说起自己的小家庭,于素玲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我们两家兄弟姐妹都是六个, 他在家排行老三,大高个儿,长得帅。我家是支边户,国家给安排工作,我被分配到农场的地毯厂上班,他当时接他父亲的班,在磷肥厂上班。”

在那个年代的乡村,有工作的人凤毛麟角,慢慢地村里就有人传话说,你看老于家三丫头和老孙家的老三挺般配的,处对象多好!

20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一个帅气,一个靓丽,两个互有好感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于素玲笑着说,“双方父母本就相处得很融洽。我俩算自由恋爱,后来媒人给搭个线,我们俩就成了,组建了家庭。”

工作之余,孙宝有拉苇子、拉稻草,什么挣钱干什么,还骑着自行车到沟帮子进面包搞批发。“凌晨2点钟去进货,最多时一天就挣25元钱。”于素玲说,“我去卖雪糕、月饼,一次也能挣七八元钱。”

新家初建,肯吃苦又能干的夫妻俩,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1986年,我们到盘山县城买房子,就拉下3000元钱饥荒。”于素玲不无骄傲地说。

1994年,厄运袭来。这一年,调到盘山县物资局下属金属公司工作的孙宝有,突患肺结核、骨结核,最严重的时候大口大口地吐血。几经医治,仍无起色,医生委婉地告诉亲属,即使治好了孙宝有的结核病,人恐怕也要瘫痪。

“我不相信,更不愿放弃。”在丈夫生命最紧要关头,于素玲坚定地表态,“只要他活着,我带着孩子下班回来,一家就是团圆的。”

“当时他遭的罪太大了,刮骨疗伤,刮出17块骨头。那些骨头都坏了、酥了……”于素玲说,也是老天有眼,历经高烧不退、药物过敏反应等一个个危险境况,大病4年的孙宝有奇迹般地康复了,并万幸地没留下任何后遗症。为了给丈夫治病,于素玲省吃俭用,甚至连坐公交车的钱都舍不得花,用省下几站路的钱给孙宝有买药治病。

1997年,孙宝有从单位下岗。次年,刚刚病愈的他凭借熟悉钢材市场的业务积淀,东挪西借筹措资金,做起了相关生意。历经3年打拼,孙宝有在这个领域站稳了脚跟并获得成功。用于素芬的话说,“姐夫做成了生意,一家人苦尽甘来,他现在对我姐更好,两人感情那是没的说。”

2005年,于素玲因血管瘤做了一次大手术。看着出院没几天就捂着伤口上班的妻子,孙宝有决定给妻子买辆轿车代步,“必须让我媳妇儿开车上班。”那一刻,他们的女儿又惊讶又开心,“你们真买得起呀,我一直以为咱家条件不好呢!”

“那一刻,我觉得妈妈很伟大”

采访中,记者问于素玲的女儿孙明月,“在你眼里,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脱口而出回答道:“女强人!我特别佩服我妈妈。”

孙明月说,“打记事起,我妈妈总是忙忙碌碌,仿佛有干不完的活儿。妈妈的工作状态、工作激情,包括群众对她的认可,都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

她向记者讲述了她妈妈在社区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那一年,于素玲肝部血管瘤病情加重,经常疼痛,手术前正赶上所在社区5号楼下水管道堵塞,脏水四溢,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但原施工单位面临破产,根本无力受理。在这种情况下,于素玲不得已推迟了去北京做手术的时间,在确定由各户出资共同维修、但个别居民不认可拿钱时,于素玲忍痛楼上楼下一遍遍地做居民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居民们最后主动把钱送到了社区,下水管道也很快维修好了。在去北京就医的那天晚上,50多名居民自发赶到火车站为于素玲送行。

“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生活中我几乎没看到妈妈哭过,可那个送行场面让她落泪了。那一刻,我觉得妈妈很伟大,那么多人心里有她。”孙明月说,“因为从小受妈妈熏陶,我现在不管遇到什么事,比如说家庭和工作摆在一起,肯定是以工作为主。”

孙明月坦言,她的家庭也培养了她艰苦朴素的独立性格。“我爸爸患病那几年,几乎是没人管我的。像完成作业、几点睡觉,都是靠自己自觉。我小学就养成了自己做饭的习惯,像西红柿炒鸡蛋等家常菜,都是跟我姨夫学会的。”

2007年,毕业于沈阳理工大学的孙明月,先后在社区、街道等机构工作,始终是单位里的骨干力量。目前,她任职盘锦市双台子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主抓旅游、体育,包括安全、项目招商等工作。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提升,尤其是走上领导岗位后,孙明月对妈妈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工作就要有责任感,有担当。现在我妈妈在福利院为老人服务,她做的是很伟大的事情。”

每到寒暑假,或者平时有闲暇时间,孙明月和丈夫刘嘉强都会带着两个孩子买上一些水果,到妈妈工作的福利院里献爱心。看着9岁的哥哥拉着5岁妹妹的手,从之前腼腆怕生到现在大大方方,开心地给老人表演节目、陪着老人聊天,孙明月说她能感受到,爱的种子正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补记

责任

楼外是花园,楼内似宾馆。走进盘锦市双台子区社会福利院,记者内心不禁升腾起这样的感受。

从最初不到60名养员、破破烂烂的环境,到如今330名养员、全省首家智能化养老福利院,10年间,沧海桑田。

2011年,从社区调到福利院任职,于素玲在此后10年间,每年除夕夜都在福利院陪伴老人度过。要求员工做到的事情,她总是率先垂范;面对顽瘴痼疾,她敢于大刀阔斧,勇于创新。为了让福利院实现良性发展,她想方设法,东奔西走。光阴流逝中,福利院面貌焕然一新。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职责与大爱,让更多人向弱者张开双臂,使福利院中的老人老有所养、鳏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依……

2017年5月,于素玲的母亲病重住院,此时福利院正迁新址,纷杂事务等待落实。从早忙到晚的于素玲只能通过电话了解母亲病情,夜里10点多跑到医院看望母亲。母亲住院第二天,福利院里一位86岁的孤寡老人也病危住进医院,于素玲守在老人床前,帮助翻身、擦洗、喂饭,直到把他送走……

母亲病情急剧恶化,待她赶到医院,只看到病床上整齐的床单、被褥,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于素玲说,对于家庭,她是有亏欠的,但自古忠孝难两全,胸口的党徽,还有从小被培养出来的对工作的敬畏之心,让她心甘情愿地作出奉献和牺牲。

孙宝有心疼妻子,所以他数次自掏腰包,为福利院的老人们垫付住院费用;孙明月理解母亲,所以不曾埋怨她未曾看护过外孙、外孙女。姐妹们说,素玲为了这份事业,太辛苦了。亲人们深知,她身上肩负着几百个老人的期望,她是舍弃了小家,顾了大家。

2019年3月,于素玲获得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她还获得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于素玲说,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在让老人们安享晚年的工作中,她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倾情奉献。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