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吹打:吹出新气象,打出新天地(3图)

发布时间:2022-04-19 21:22 | 来源:宁波日报 2022年02月22日 第B1版 | 查看:1217次

 

演奏十面锣

 

奉化吹打省级传承人汪裕章(右一)在指导学生

 

萧王庙中学把奉化布龙与奉化吹打结合起来  

2021年7月,浙江省第八届龙狮锦标赛在奉化体育馆圆满收官。人们对萧王庙中学队印象犹深,因为他们在舞龙时,现场有吹打乐队演奏。一条龙忽而翻滚,忽而跳跃,现场音乐也是忽而高亢,忽而激越,鼓声、锣声、钹声、唢呐声,声声回荡在人们心里。

省级非遗项目奉化吹打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奉化布龙的联手,可谓珠联璧合,让老一辈人想起20世纪50年代奉化布龙携奉化吹打进京表演的情景。 

钱小毛与《渔舟凯歌》 

自南宋以来,奉化的龙灯舞、马灯舞和民间举行的请龙、赛会等活动渐渐成为敬神、娱神的主要节目。这些节目广受民众喜爱,民间艺人在舞蹈的同时,添加音乐伴奏,借以控制节奏,渲染气氛,于是,吹打应运而生,并日趋完善。之后,吹打乐又被广泛地应用于婚庆寿宴、丧葬祭祀,职业、半职业的民间乐队(堂、班、社、会)出现,从事吹打乐演奏的班社组织遍布奉化城乡。民国时期,比较有名的吹打组织有大桥九韶堂、萧镇白柞杨徐鑫堂、吴家埠张潮水班等,代表人物有钱忠道(九韶堂的堂主)、张潮水等。其时活跃在奉化境内的还有南浦利星社、方桥阮家奉光社、董李永昌会、永丰会等小乐队。

197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百花争艳》,电影开场的第一个节目是《渔舟凯歌》。报幕员朗声报幕:鼓演奏者刘翰林,十面锣演奏者钱小毛。

十面锣是什么?它是奉化吹打的精髓,而奉化吹打是浙东锣鼓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小毛是谁?他是奉化十面锣的创始人。

1984年,“奉化吹打”被编入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在“浙东锣鼓”一栏中如是写道:“浙东锣鼓,民间器乐乐种,流传浙江全省,以浙东一带的最为丰富,其中奉化、嵊县的尤为著称……”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通史概述》对浙东锣鼓作了如下解释:“‘浙东锣鼓’约在明代中叶时盛行。‘吹’的部分以笛子和唢呐为主,辅以其他丝竹乐器。‘打’的部分非常丰富,以流行于嵊县的‘五锣’(实际上是由板鼓、小堂鼓、大鼓和个锣、争锣、尽锣、斗锣、小锣等打击乐器组成)和流行于宁波、奉化、舟山一带的‘十锣’(实际上是由板鼓、扁鼓、小堂鼓、大鼓和大小不一的十面锣组成)最具特色,也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特点之一。”十,言其多,并不是必须由十面锣组成。

钱小毛,1916年出生于奉化大桥镇(今岳林街道)后方村一个职业民间乐手之家。受父亲影响,幼年就喜欢摆弄乐器。12岁那年,因家境不济,辍学从艺,跟父亲学习吹唢呐、敲锣鼓。由于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没过多久就随父外出赚钱,养家糊口。

钱小毛的成长离不开当时的大桥职业性民间乐队“九韶堂”,钱小毛不仅认真向老师学习各种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而且勇于探索创新。当时,民间乐队一般只使用二至三面锣,最负盛名的“九韶堂”也只使用四面锣。只有在为当地民间龙灯舞、马灯舞伴奏时,才有一人敲打五面锣的伴奏形式。受此启发,年仅15岁的钱小毛与张阿盛、林佩道等人,探索增加用锣数量,从五面锣开始,逐步递增。20岁时,钱小毛已能熟练演奏“十面锣”,并在锣经编配上也作了相应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打击乐的音色变化和表现能力。随着“十面锣”的出现,“九韶堂”演奏的曲目大受欢迎,除活跃在本地区外,还不断被周边地区邀请,故当时民间有“九韶堂乐师,太清寺和尚”之谚。

1955年,奉化举办“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钱小毛带领以原“九韶堂”成员为主体的大桥镇代表队,精心排练演出了大型丝竹锣鼓《万花灯》和吹打乐《将军得胜令》,获一等奖。之后,钱小毛等部分队员又与宁波其他县、区的器乐界同仁混合编队,参加浙江省会演。同年冬,该节目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农村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奖。从北京回来后,钱小毛应邀加入省文化厅组织的“浙江民间音乐舞蹈巡回演出团”,分别到金华、衢州、温州、上海、宁波等地巡回演出。

1956年8月,文化部举办“全国音乐周”,钱小毛等人的《万花灯》《将军得胜令》被选中,再度进京演出,获得较高声誉。1957年,浙江省民间歌舞团诞生,钱小毛担任该团乐队组长。

1973年,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准备参加广交会演出。在钱小毛主持下,与香港中乐团敲击乐首席阎学敏以及民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李民雄合作创作了大型器乐曲《渔舟凯歌》。作品始以螺号及海浪拍岸声描绘大海的特定环境,继以浙东沿海民间音乐为旋律素材,与欢快的锣鼓击打相结合,表现渔民扬帆出海、撒网捕鱼的情景。中段以慢板抒情,带有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色彩,贴切地描述了渔民休憩时的喜悦之情。最后,以十面锣、四合鼓复杂多变的快速演奏,表现渔民与风浪搏斗的场景,在强烈的艺术效果中结束全曲,余音绕梁。

1984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主持,在全国开展搜集、整理、编纂、出版工作,这是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编纂工作的正式开始。1986年,奉化文化馆在各乡镇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文化馆特邀钱小毛前来传经授艺。钱小毛欣然返乡,协助县文化馆指导业余民间乐队排练《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和《八仙序》等民间乐曲,并亲自担任十面锣演奏,抢救了遗落在民间的音乐资料,培养了一批民间艺人。至今,这些艺人中仍有不少从事奉化吹打的传承发展工作,如奉化吹打省级传承人汪裕章等。

同年12月,经整理后的《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八仙序》《三打》等五首曲谱入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宁波分卷》。2005年,奉化吹打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阔步走在吹打路上 

2007年,汪裕章被授予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奉化吹打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确定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至今已带出300多个徒弟。

汪裕章1943年2月出生于奉化棠云汪家村,曾名云溪的汪家村是一个千年古村,每逢十一月初四,村口的云溪庙请神、演戏、祭祖,五里老街不分姓氏聚集于此。汪裕章的父亲早年办过演奏民间乐曲的“斗会班”,在父亲的影响下,汪裕章从小也喜欢敲敲打打。8岁时,身材矮小的他双脚踏在小凳子上,开始接触笛子、唢呐、三弦、琵琶等多种乐器。不久后,父亲上山砍柴时脚踝受伤,为医治脚伤,把家里的铜器包括响器都卖掉了,刚刚入门的汪裕章只得把一颗喜欢音乐的种子悄悄藏于心底。

1979年,汪裕章进了奉化曲艺队担任辅导老师。1981年,去了棠云文化站。1984年全县招干,他正式成为棠云文化站干部。

1986年,是汪裕章最难忘的一年。奉化开始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调查工作,在歌谣方面专门成立了13个人组成的民乐队,以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懂音乐者为骨干学员,汪裕章是其中之一。在此期间,汪裕章除了学钹外,趁老师和学员休息时间,潜心学习十面锣和四合鼓,因为从小有基础,学起来很快。他诚恳地向钱小毛老师求教,得到老师的真传。

刻苦的学习在一年后有了圆满的回报。当时任县文化馆馆长的丁远豪创作了吹打乐《奉帮腾飞》,参加宁波市第三届音舞节,汪裕章首次担任十面锣手上台演奏,节目荣获二等奖。在排演期间,年已古稀的钱小毛老师前来指导,使汪裕章深受感动。

获奖后的汪裕章感到责任重大。三套集成工作完成后,大多数学员转而从事别的工作,汪裕章却坚持了下来。他说,十面锣是奉化吹打最具特色的乐器,是浙东锣鼓的重头戏,是钱小毛老师毫无保留传授下来的技艺,怎可以中断?

凡事有热爱才会痴迷,汪裕章就是这样一个痴迷的人。他于1992年花2200元去苏州购买了一整套奉化吹打的乐器,那可是一大笔钱啊,当时他每月工资才40多元。又在家里隔出26平方米的房间,免费办起了“玄真小乐堂”。儿子汪春辉是汪裕章的第一个徒弟,后来又收了本村会拉二胡的汪成仁和会吹笛子的汪召权为徒弟。不到两个月,这三个徒弟都能独当一面演奏《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当时溪口博物馆想模仿北京大观园开办抬花轿旅游项目,慕名前来邀请他。当十面锣敲起来的时候,这支四人组成的小乐队引来无数看热闹的人,一时风光无限。可惜抬花轿旅游项目持续两个月就停业了,小乐队解散。

汪裕章不甘心奉化吹打就此衰落,他认为必须寻找与市场经济的契合点,才能把奉化吹打传承下去。1993年元旦刚过,汪裕章迫不及待地向有关部门申请文化经营许可证,他要组建一支有偿服务吹打乐队。在农村,婚事丧事特别讲究敲锣打鼓,图个热闹。汪裕章的生意意想不到的红火,从家乡棠云到奉化城乡各地,都有人来邀请。两年后西洋乐器进入市场,传统乐器受冷遇,汪裕章的弟子们无奈改行跳槽到西洋乐队,奉化吹打再次面临衰落的危机。

2003年,汪裕章从萧王庙街道文化站退休。他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奉化吹打的研究上,虽然市场不景气,但他坚信有一天会枯木逢春。汪裕章一边校对1986年民间三套集成录制的磁带与曲谱是否一致,一边培养儿子、女儿及孙子、外孙的吹、拉、弹、打技能,甚至还钻研起如何把十面锣扩展成十三面锣。

机会总是青睐随时做好准备的人。2006年11月,奉化婚庆公司邀请汪裕章提供中式花轿迎亲的配套服务。汪裕章兴奋地召集原班人马,又增加几名新成员,组成了一支10个人的吹打乐队。在中式花轿的迎亲路上,吹的吹,敲的敲,好不热闹,让婚礼更添一层喜气。奉化吹打靠着汪裕章的多年坚守,一路坎坷迎来了春天。

同年,汪裕章组建了一支20个人的民乐队,亲自担任指挥并敲四合鼓,在宁波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锣鼓声处是故乡》,演奏了《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几个片段。还参加了全国民间民乐评选,荣获金奖。

在汪裕章带领下,妻子江美珍、儿子汪春辉、女儿汪春亚、孙子汪斌、外孙袁江都学会了吹、拉、弹、打。2008年他们应邀参加奉化电视台《欢乐737》栏目,祖孙三代同台演奏奉化吹打的代表作《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留下一段佳话。

一拨又一拨的专家和学者来到棠云,拜访汪裕章老师,这其中有浙江省职业艺术学院一级作曲家何占永、丽水艺术学院副教授王建武、北京国际文化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建超、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副会长杨和平教授等。看到代表浙东锣鼓的奉化吹打风生水起,人们不由得向他竖起大拇指。 

奉化吹打在校园开花 

汪裕章知道,传承需要新鲜血液,他向萧王庙街道中心小学校长建议开设奉化吹打课。2008年初,萧王庙中心小学投入两万余元,购买奉化吹打的各类乐器,邀请汪裕章担任奉化吹打乐教练。奉化吹打这一课外兴趣班,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欢迎,第一期报名参加培训的学生有100多人。学生来自三至六年级,每周上课3次,一次2小时。至今已有6届300余名学生毕业,还有60余人就读。

2009年5月,萧王庙中心小学学生演奏的奉化吹打《划船锣鼓》参加奉化中小学生器乐比赛,获一等奖。之后,又代表奉化参加宁波市中小学生器乐比赛,获优胜奖。2017年6月,在宁波市第四届阿拉非遗汇暨奉化区首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萧王庙中心小学学生以一曲铿锵有力的奉化吹打赢得了无数掌声。2019年6月,萧王庙中心小学代表队参加宁波市中小学生器乐比赛,凭《欢乐的桃花节》荣获小学组一等奖。

看到奉化吹打在小学结出累累硕果,汪裕章喜笑颜开,他进一步考虑将奉化吹打引入中学。2019年初,萧王庙中学开设特色课程《舞龙与吹打》,报名人数众多。当年7月,萧王庙中学队获浙江省第六届龙狮锦标赛青少年舞龙竞速和自选套路三等奖;10月,获全国青少年舞龙竞速和自选套路三等奖;2020年,萧王庙中学队获浙江省第七届龙狮锦标赛青少年舞龙竞速和自选套路一等奖。之后获奖不断。当舞龙队进行自选套路比赛时,吹打队演奏的《伴龙舞行乡锣鼓》铿锵有力,气吞万里,有别于其他舞龙队使用的录音伴奏,成为全场的亮点。

奉化吹打和奉化布龙“双非遗”在校园开出美丽的花朵。

(图片由奉化区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后记 

奉化吹打集打击乐、吹管乐、丝弦乐于一身,三者之间或独立成章或交相辉映,多数作品抑扬自如,起伏有致。激昂处如金石铿锵、天崩地裂;舒缓处如行云流水、信马由缰。如渲染炽热情感的粗犷强劲的《将军得胜令》,以四合鼓和十面锣领奏,既有气势磅礴、激奋人心的散板锣鼓,又有热烈欢快、撩拨情绪的快板锣鼓,既有以唢呐领奏、威武雄壮的行板段落,又有以丝竹演奏为主、热情奔放的每小节一拍的快板段落。形象鲜明,情绪激昂,把古代将士凯旋时万民欢腾、夹道相迎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汪裕章对奉化吹打的四篇代表作《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八仙序》进行了重新整理,复写分谱,核对锣鼓经的遗漏及差错,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对其他三篇新代表作《奉帮腾飞》《锣鼓声处是故乡》《欢乐的桃花节》也再次进行了编辑整理,还编写了《萧王庙中心小学奉化吹打校本教材》。

为了让奉化吹打适应新的舞台,汪裕章从未停止改革创新的步伐。2019年,萧王庙中心小学奉化吹打代表队参加宁波市中小学生器乐比赛,为了演出需要,汪裕章进行了第五次改革,制作了一座双龙抢珠十三面锣架,与五合鼓配套,气势浩大。43名小乐手一起上台演奏《欢乐的桃花节》,荣获一等奖。

现在,汪裕章带出的徒弟活跃在奉化的桃花节、芋艿头节以及校庆、厂庆、寿庆、开业大典、婚丧事等各类场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