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十八载 “垃圾大王”田茂松的助学情

发布时间:2011-02-13 01:24 |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9月30日11:31 | 查看:1586次

  “10块、20块、50块……400块。”

  9月28日,一沓皱巴巴的钱递到了芷江侗族自治县团委负责人手里。“这些钱还是用来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一位老人亲切地说。

  老人叫田茂松,芷江县搬运装卸公司退休职工。芷江侗族自治县团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更为熟知的,是他的另一身份——一位兢兢业业的拾荒者。

  “退休工资加上捡垃圾卖来的,这些年上上下下捐了5万多元钱。” 芷江侗族自治县团委负责人介绍道。

  整整十八载,田茂松老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地资助着贫困学生。

  “我要捐钱给这些可怜的孩子”

  1992年9月的一天,一幅宣传画揪住了老田的心。

  那天,田茂松给儿子交完学费回家,刚出校门,就看到一幅宣传画。画面上,一个女孩凝望着他,大大的眼睛里,流露出“我要上学”的渴望。小时候,也因家里没钱而失学的老田,被小女孩那求知的眼神,深深触动了。

  “我要捐钱给这些可怜的孩子!”一个念头在老田的心里萌生。

  然而,当老田摸出衣袋里剩下的几十元钱,他又开始犹豫了。这笔钱对有钱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可对老田来说,它是全家半个月的生活费。捐还是不捐?老田反复地问自己。

  想了一会,老田快步走向捐款办公室,把身上的钱全部投进了捐款箱。

  接下来的日子,老田开始省吃俭用,每月的工资,除了补贴家用,还特意存下一部分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就这样,老田瞒着家人,进行着秘密的捐助,资助的对象从1个增加到2个、3个。再后来,为了节省更多的钱给贫困学生上学,他甚至戒掉了烟、酒。

  “我可以靠捡垃圾创收资助孩子们读书”

  “靠死工资,自己就是不吃不喝,帮助那些孩子交学费都不够,更别说给他们生活费了。” 随着资助对象的增加,田茂松感觉到自己的财力越来越困乏。

  田茂松一筹莫展,就在这时,路边收破烂的店铺让他灵光一闪,想出了一条生财之道,“我可以靠捡垃圾创收资助孩子们读书。”

  第二天,田茂松开始了自己的“副业”。刚开始,他同别人一样拿个塑料袋到街上各个角落和垃圾箱中去翻寻,结果收效却不大。“那些地方别人都翻过几遍了。”老田苦笑道。

  为此,老田调整了“工作时间”。每天,天一亮他就骑着旧自行车,从沿河路到县法院再到芷江师范门口,围绕城东区,把垃圾场翻个遍,然后,到家卸下“战利品”,吃过早饭又匆匆赶到5里路外的芷江西站上班。下班后,老田脱下工作服,换上捡垃圾的“行头”又跑到垃圾场忙开了。

  家里人知道老田资助贫困儿童的事情后,老父亲首先表示出不理解,“拿自己的辛苦钱,供别人的伢儿读书,何苦呢。”

  可田茂松不以为然,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在臭气冲天的垃圾场里,细心翻找着一块废铁、一颗钉子、一张废纸……

  慢慢地,亲人们也被他助人为乐的精神感染了,全家人节衣缩食支持老田这项独特的希望工程。

  “有这么多的好孩子,我再捡几年垃圾也值得!”

  “田伯伯,你来上海看世博吧。”今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后,复旦大学学生周桃无数次给远在芷江的田茂松打电话,邀请老人去世博会看看。可老田为省钱,一次又一次拒绝了周桃。

  周桃是芷江侗族自治县禾梨坳乡人,因为家里穷,在读小学时就面临着辍学危险。田茂松听说了周桃的情况后,马上将200元的学费送到了他家。

  从那以后,田茂松每年都资助他200 元学杂费和生活费,并给他送去课外书籍,这样的资助,一直持续到他初中毕业。

  杨慧霞、杨安全、杨安春、周桃……40多个孩子的名字,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老田都记得清清楚楚。在老田眼中,这些孩子学习努力,生活俭朴,乐于助人。

  2007 年,周桃考上了复旦大学,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周桃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田茂松,他通过电话告诉给了他最亲爱的田伯伯。听到这个好消息后,田茂松高兴地留下了眼泪。

  然而,更值得欣慰的是,曾经接受过他资助的杨慧霞、杨安全等10多名孩子参加工作后也开始资助贫困学生。

  如今,老田已经退休,本该安享晚年的他却坚定地说:“有这么多的好孩子,再捡几年垃圾也值得!”(颜珂 唐伟 龚卫国)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