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农民千里进京送残儿求医(2图)

发布时间:2011-05-19 07:33 | 来源:新京报 2011年5月17日 第A18版 | 查看:1276次

在2317个县留下助学足迹,常年资助学生超过90人,被受助学生称为“马爷” 

本月,马成明(右一)与残疾患儿及亲属在天安门前合影。

 

马成明与受资助上学的闫家兄弟合影。  

  80岁农民千里 进京送残儿求医

  5月13日清晨,武警总医院骨二科收治了一位18岁的脊柱侧弯女孩,病人并不罕见,倒是带着病人千里迢迢从宁夏跑到北京来治病的老者———“马爷”,格外引人注意。这位80岁高龄的回族老人,大半个世纪以来专门资助贫困孩子上学,帮残疾人看病,常年资助的学生超过90人。这次,他又带着3名脊柱侧弯的孩子来京。

  呕心为助残

  “这么好的娃娃,能帮一个是一个!”

  他叫马成明,宁夏固原县炭山乡三台村的普通农民,那是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回民村。马成明有许多绰号:“扶贫办主任”、“残联主席”、“民政局长”、“马行侠”……经他救助过的学生们都叫他“马爷”。

  一个星期前,马成明带着三个脊柱侧弯的残疾孩子来到武警总医院求治。

  武警总医院说,早在4月19日,医院就曾破例为马成明带来的另一个甘肃女孩做了手术并减免了部分手术费。现在,这位倔犟的西北老头,不远千里再次来京。

  马霞,是三个受助的孩子之一。正值18岁花季的她,却背着大大的“罗锅”,只有六七岁孩子那么高。

  马霞说,三年级时她就发现无法直立行走,医生诊断为脊柱侧弯,必须到北京做手术。可家里六口人就靠那薄薄几亩地吃饭,连路费都没有,治疗一耽搁就是十几年。

  马成明是在马路上“捡”到马霞的。马霞还记得,几年前,爸爸背着她在宁夏红寺堡街头偶遇马爷。当得知马霞的情况后,马爷当即决定帮助她,“以后我就是你的爷爷。”马霞说,当时听到马爷这话,眼泪刷刷地掉。

  据武警总医院骨二科专家介绍,马霞属于极重度脊柱侧弯,呈C形,120度,不明原因的特发性脊柱侧弯,一次手术就能完全治疗,需六七万元手术费。

  5月13日,马霞被收治入院。当天下午,病友张怀礼就坐着轮椅来到骨二科,为小马霞捐助了1000块钱,“看到马爷,看到马霞,我想帮帮他们”。

  目前,马霞的手术费还在努力筹集中,马成明又匆匆踏上了筹款旅途。医院也表示将积极与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联系,希望能通过各种途径帮帮马霞,让这个可怜女孩能站起来。

  做善事“上瘾”

  “打我懂事起,我就想要助人行善。”

  “马爷”,高高瘦瘦,身高一米八,一身发旧的藏青色中山装、黑布鞋,戴着顶窄檐小礼帽,里面是回族的标志小白帽,行头虽旧,却整洁干净,没一丝褶皱。虽是耄耋之年,却依旧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只是那久经岁月磨蚀的脸上,布满刀刻般的皱纹。

  马成明总怀揣着一些照片,那是他和资助的孩子们的合影,这些只是为了证明,他不是个骗钱的人。“这么好的娃娃,能帮一个是一个。”

  马成明说,做善事会“上瘾”。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刚当上村干部的马成明就踏上帮助残疾人、资助失学儿童的漫漫爱心路。那些年,他的工资、做生意的收入、女儿孝敬的钱,都陆续捐给了别人。

  帮孩子们重返校园;为五保户残疾老人配备轮椅;帮伤残农民工打官司、追赔款……几十年来,这个倔老头有钱就垫钱,没钱就找各级组织,将辛苦做生意攒下的十几万元积蓄全用来帮助别人。他颠儿颠儿地帮着找学校谈、找医院谈、找政府部门谈……坐火车、睡广场、啃硬馍,一次不行跑两次,两次不行跑三次,80岁的高龄还乘绿皮硬座火车“咣当咣当”往北京跑。

  病房里有人问他:“马爷,你这是图什么?”马成明嘿嘿一笑:“我们都是中国人啊,我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助人行善。”

  千里助学忙

  “我吃够了没文化的亏,一定要读书。”

  马成明有个梦想,尽己所能,让所有孩子都有书读。

  “我就是吃够了没文化的亏。”马成明说,他当村支书时,全村竟找不出个会记工分的人。当年家家户户给解放军做鞋,做好后在鞋沿上写名字上交,不会写字,母亲就请别人代写,结果那人居然“冒名顶替”,组织上认为母亲没交鞋,差点抓她去“批斗”。

  马成明说,那会儿村里没学校,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不少孩子干脆辍学在家放羊,他一着急,就把家里的木水桶拆掉,制成一个简易黑板,请个稍微认字的人当老师,该村历史上第一所学校就这样成立了。

  从1958年资助第一个失学儿童起,马成明像上足了发条的马达,以一个西北汉子特有的淳朴和助人为乐的想法,资助残疾学生马棚军上了宁夏大学美术系,资助汉族男孩王鑫就读湖北三峡大学……

  一个个因困难辍学的孩子在马成明帮助下回到学校,这些回忆,留在了马成明和孩子们的一张张合影中。多年来,每位被资助孩子考上外省大学,他都坚持亲自送孩子报到,就为了到学校帮他们申请减免学杂费。40多年过去,在马成明的记忆里,他在2317个县留下了助学足迹。连自己都数不清究竟帮过多少孩子,光常年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有90多个。

  本组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王卡拉 通讯员 张洁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