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光影流年丨抗战摄影师李峰:留下人民抗战的历史画面(组图)

发布时间:2025-07-03 17:21 | 来源:新华网 2025 07/02 09:46:38 | 查看:569次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国一批新闻工作者活跃在抗战一线,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摄影记者将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以拍摄的新闻图片作为载体,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斗、冲锋陷阵。当快门声与枪炮声交响,他们定格下一个个浴火而生的影像瞬间,凝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

  从6月26日开始,“我在现场·光影流年”栏目播发“抗战摄影师”系列报道,展示这些英雄的摄影师和他们拍摄的抗战经典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漆黑的夜幕中,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注视前方,一个个壮实的肩膀扛起铁轨,随着低沉却又整齐的号子声响起,长长的铁路在抗日军民们的手扛肩抬下被掀翻。

1944年,晋察冀边区民兵在山西忻州南同蒲线破坏铁路,切断日军供给线。

  这张拍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照片题为《切断敌人的供给线》,其拍摄者名叫李峰。这幅照片长年高挂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

  李峰出生于1925年,1940年参加革命,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抗日战争期间,李峰参加过冀中反扫荡战役,晋察冀反蚕食、扩大解放区的斗争。

  年少时的李峰被选调到军分区的文艺训练班和冀中军区的摄影培训班,在那里他才第一次知道了“摄影记者”这个字眼和它代表的工作。

  李峰学习和从事摄影的道路并不平坦。战争时代的条件格外艰苦,摄影所需设备器材极其匮乏,可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晋察冀军区却培养出了一批像李峰一样杰出的摄影记者。

  在1944年的夏天,彼时还不到20岁的李峰作为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的摄影记者,跟随一个团向着山西忻州南边的铁路沿线进发。抗战时期,日军兵力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和大中城市,部队此行的目的便是切断其运输的供给线,打破敌人“以战养战”的封锁。

  为了严防敌人事先发觉,他跟随部队和民工夜行日宿,经过连续两晚的急行军,终于抵达目的地。那时,敌人沿铁路线修建了大量碉堡,被指战员们嘲笑地称为“乌龟壳”。铁道躺在碉堡之间,完全在敌人的视线或炮火射程控制之内。

  为了保证破路民工的安全,部队先把敌人的碉堡围住,监视敌人的一举一动,万一被发现,就用火力把敌人封锁在“乌龟壳”里,保护民工强行破路。部队部署完毕以后,民工们用仅有的两把土造铁钳,拧开一处铁轨上的道钉,开始使劲推掀铁轨。

  “当时使用镁光拍照,因为怕过早暴露目标,所以只能在临撤退之前拍。拍照时,一名同事在旁边协助,我们俩约定好,我喊‘一、二’打开快门,他划火柴点燃闪光灯上的镁光粉。”就这样,镁光粉在黑夜里闪射出一道白光,那铁路大翻身的生动场面永远定格在了镜头里。

  随后指挥员立刻发出撤退命令,他们刚刚跑步撤离现场,敌人的枪炮就对着闪射镁光的地方打来。

  当时的李峰根本没有一点拍摄“名作”的念头,这只是他在前线碰上的一个镜头而已。“那时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只是觉得老百姓让铁路打滚的这种场面,太出奇、太壮观、太伟大了,它非常形象地显示了人民群众在人民战争中的伟大力量,我必须在敌人的弹道距离以内,不惜冒任何危险,抓住这个历史的瞬间,留下人民战争的这种光彩。”所以他不怕冒任何危险,一定要抓住这个历史的瞬间,也留下了这伟大的人民抗战的历史画面。

李峰在抗战期间的另一幅名作:火线救群众。

  策划:费茂华

  编辑:徐嘉懿 刘金海

  参考文章

  《留下人民抗战的历史画面——访新华社著名记者李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