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民间慈善多些宽容

发布时间:2012-01-07 11:33 | 来源:法制晚报 20121月6日 A27 | 查看:1191次

  新闻提示

  1月4日凌晨,有微博爆料称“免费午餐”因涉嫌“洗钱”正在被中纪委调查。这条微博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后该微博称此消息因无确切证据已予以删除,但仍继续转发含有“免费午餐用捐款发工资、套现”等内容的微博。对此,“免费午餐”律师回应称这些指责纯属凭空捏造,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追究其责任。

  据《北京青年报》

  在中国,慈善不好做。官方的慈善机构不被信任,经常受到舆论质疑,奇怪的是,民间的慈善活动、组织也里外不是人,饱受攻击、谩骂和造谣。应该承认,有些人是喜欢质疑的,基本处于谁都信不过的状态,但他们自己又不肯做,于是,对慈善的贡献,就剩下质疑了。

  中国如此之大,农村与城市、西部与东部,经济水平的差异很明显,慈善显然不可缺少。“免费午餐”发端于民间,针对性又十分明确,成为慈善亮点,毫不奇怪。但民间慈善刚刚起步,经验不足,组织有时候也显混乱有缺陷,这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修正。不给民间慈善时间,总是试图一棍子打死,是不合适的。

  如果这“棍子”是谣言,就更不合适了。为什么不多给一些宽容,让慈善有个正常的出口呢?总不能人人都直接去中小学里,给学生们送饭吧?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因为慈善的规则还不明确。例如,是否有第三方的机构来监管慈善组织的财务,让捐款数额和使用方向都透明起来,让公众一目了然。还比如,参与慈善工作的人员,是否需要工资,工资是多少合适,工资由谁出合理。再有,慈善是需要一些成本的,例如场地、运输和宣传之类,这些成本又来自哪里,由谁监督呢?等等。

  规则不明朗,在外人看来难免有灰色,全拿国际惯例说事,大伙也不乐意。于是,就开始有了争论,甚至是攻击。要是以发展的眼光看,这些纷争也是好事,至少把慈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慈善组织的守则乃至慈善法规,都应该出台了。有了通行的规则,不仅免费午餐,很多其他的慈善工作,都好展开。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各种慈善,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无论组织的还是个人的,公众都有质疑的权利,但这质疑需要有度来限制。这个限制,首先是目的,目的是让慈善继续健康发展,而不是散摊子;其次要讲究手段,未经证实、道听途说的传言乃至谣言,万不可当做攻击的手段。如果变成拉帮结派,恶意谩骂,甚至打算靠质疑来博出位,那就有误导公众之嫌了,迟早得站到慈善的对立面上去。

  绝大多数人都是有善心的,但对慈善的理解,基本是捐钱捐物,顶多捐一部分时间。在中国,肯把自己的人生和慈善联系起来,甘愿付出巨大精力、承受巨大压力去做慈善的人,其实并不多。如果有这样的人,大家一定要珍惜,意见与鼓励都需要,但不需要习惯性地攻击别人的人品。谁都伤了,慈善就难了。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