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不该让张正祥付出这么大代价

发布时间:2013-11-02 22:28 | 来源:检察日报 2011年3月28日 第04版 | 查看:7936次

  李曙明

  因为再次邀请媒体曝光某些开发项目破坏滇池环境,有“滇池卫士”之称的民间环保人士张正祥再次引起社会关注。今年63岁的他多年同污染滇池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经他告发,160多家污染滇池的企业、62个采石场被关停,100多名官员、240多名老板“下台”。但他也因此付出惨重代价:妻离子散,被仇家追杀导致右眼失明、右手残疾,“我的处境挺危险,还有黑社会在不断地警告我”(3月27日中央电台《中国之声》)。 

  幸好那么多污染企业、采石场被关停,否则,滇池恐怕早已是另一个样子;那么多官员、老板“下台”,说明在当地,公民告发渠道至少一定程度上畅通、有效。这是这一新闻让人欣慰的两点。 

  比欣慰更多的,是沉重。保护环境固然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然而,当一个地方的环境保护很大程度上系于一名公民身上,而他履行公民责任竟然需要付出如此大代价的时候,社会运转一定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是少数人对社会责任的背离。那些污染企业、采石场经营者,对开工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哪一个不是心知肚明?然而,对金钱的欲望,却让他们顾不得其他。而对任何阻碍他们实现金钱目标的人,也一定要让他付出代价。 

  少数人对社会责任的背离,更反衬出张正祥多年坚持的可贵。 

  二是一些人公民理性的缺失。上面提到的“少数人”,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如果只是他们恨张正祥,倒也罢了,而现实却是,在当地,他的“敌人”举目皆是:挖石取土者恨他,渣土车司机恨他,搞汽车修理的人恨他,开饭馆的人恨他,土杂商店经营者恨他……作为环境污染潜在的受害者,这些人本该是张正祥的“同盟军”。但眼里只有利益没有公益,却让这些人站到张正祥的对立面。 

  一些人公民理性缺失,让张正祥这些年生活在一种很不利的环境中;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格外艰难。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问题:职能部门的不作为。160多家企业、62个采石场,这样的数字,一方面说明张正祥的“战果”显著,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当地环境污染屡禁不止到了怎样的程度。如果职能部门能切实承担起应尽职责,污染企业一经露头就惩处、关停,根本用不着张正祥不断告发,他也就不会因此成为污染企业的“头号敌人”而不断被报复、威胁。 

  所以,与其说是张正祥主动走上前台,不如说他是被有关部门“推”到前台。 

  对于这些付出,张正祥心甘情愿,但这并不应阻止我们有关“是否应该让他付出这么多”的追问。他已经63岁,终会有老得不能告发的一天,如果环境保护的成果仍建立在个别公民付出巨大代价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有理由担心:那时的滇池,能否依然青山绿水?

(责任编辑:左浩仁)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