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对一个好人的承诺——丛飞身后的“义工之城”(图)

发布时间:2013-11-04 13:44 | 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11月04日 第A02版 | 查看:8720次

    忆丛飞的文艺演出伙食是由小草义工服务社的义工们包的饺子。何俊 摄

     芳草萋萋,绿树依依,吉田墓园安静肃穆,深圳好人丛飞和他的义工妻子邢丹,永远长眠于此。他们生前,用火红的青春和诚挚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扶困助弱、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他们身后,是一座不断成长的“义工之城”。

     他们的好友没有忘记他们。为了那一句对丛飞的承诺,深圳市政协委员封昌红、李亚威数年如一日,无私关爱着丛飞和邢丹的遗孤小静静。每次去墓地祭拜丛飞和邢丹,她们总会默念:“不要担心,孩子和父母的事情交给我们。”

     热爱他们的深圳人没有忘记他们。深圳人接过了爱心棒,用涌动的爱和行动,来回应一个高贵灵魂的升华、飞翔,来兑现一座城市对一个好人的承诺。如今,深圳已有注册志愿者84.6万。“全民慈善”、“人人慈善”成为深圳人的生活方式,内化为深圳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

     “一个高贵灵魂的飞翔,得到了丛林般的响应”

     无论走到哪里,丛飞都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场:“我叫丛飞,义工编码是2478,我做的事离不开大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今后我还会一直奉献下去……”

     丛飞恪守了他许下的诺言。从1995年参与公益事业开始至其离世,11年的时间里,丛飞累计捐款捐物金额超过300万元,资助生活困难的失学儿童和残疾人178名;公益演出则超过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达3600多个小时。即使在病中,丛飞也念念不忘贫困地区的儿童;他去世后,他捐献的眼角膜,让光明长留人间。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在致悼词时,几度哽咽。“我们这座城市和今天所有的人都因为失去他而长久地沉痛,并且希望通过与他的亲人分担悲伤而在矢志向他学习的同时,追溯和强化深圳的精神动力。”王京生评价丛飞:“他用无私大爱所铸造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给社会传送的无限关爱和温暖,他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人生的丰富精神内涵,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深圳人没有辜负丛飞,更没有辜负他的那份爱,他们以实际行动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学习丛飞的热潮。

     80后女孩孙影,先后两度放弃在深圳的稳定工作,赴贵州省贫困山村,支教助学;中年丧子的李敢,捐钱助学、捐血助人,创办“星聆热线”抚慰他人的心灵;小静静没有血缘关系的“姑姑”之一李亚威身患重病,却在云南楚雄彝族地区坚守13年,用文字和镜头留存表现云南楚雄彝族传统文化,先后创作了《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中国有个暑立里》等20多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历史风情、人文风貌和时代风尚的优秀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和文学作品,竭尽全力开展物质帮扶和文化支边,足迹踏遍了云南楚雄的山山水水,她最近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一个高贵灵魂的升华、飞翔,得到了丛林般的响应。”正如王京生所说,数十万深圳志愿者们接过了丛飞的爱心棒,以无限的热忱投入了“义工之城”、“慈善之城”的建设。一个人的爱,由此而发端,终于涌动为一座城市的大爱。

     “只要你快乐,我就不辛苦”

     “很多人加入义工,是受到丛飞的鼓舞。丛飞走后,义工们更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爱心、传递志愿精神。”深圳市义工联理事会会长高正荣说。

     在地铁,你会看到深圳义工为残疾人服务的身影。图书馆中,日复一日的书香墨韵里,是文化义工常年的坚守。

     当一个小女孩身患重症、无钱医治的时候,有深圳义工热切的援手,他们在大街小巷义卖一筐又一筐金桔;当不久前潮南水灾发生的时候,有深圳义工募集和运送的物资,他们顾不上刚刚加完班的辛劳,连夜启程,只为一早就能赶到灾区。

     时间回溯到1989年,为服务全国来深创业青年何学文等19人开通了“为您服务”热线电话,由此拉开深圳义工队伍发展的序幕。一年后,由46名义工组成的“深圳市青少年义务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注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何学文,也成为深圳一号义工。

     无论是第一批国际志愿者,还是第一部志愿者法规,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均在深圳诞生。但深圳人和这座城市,没有躺在过去的成绩上,他们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1年12月,深圳正式提出建设“义工之城”的目标。到 2015年,深圳志愿者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10%,总数约为110万人;全市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将达到1000个。如今,深圳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84.6万,比2011年大运开幕前的25万,增长了两倍多。

     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是精神上的提升。“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好梦,我就不辛苦。”这首由丛飞自写自唱的《愿你幸福》,唱出了无数深圳义工的心声。

     正如高正荣所经历的那样, 1993年,刚刚来深的他,人生地不熟,苦于找不到工作。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帮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到现在他仍然难以忘怀。“这是一座移民城市。每一个背井离乡来深圳的人,都体味过生活的艰辛,也感受到别人的帮助,他们愿意将这种感情传递下去。做义工,不仅仅是一种付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幸福,更收获了智慧。‘助人自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是深圳义工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慈善事业的火车头”

     大大小小的U站,一群又一群“红马甲”、“蓝马甲”,倘若仅以这些来回馈丛飞的无私奉献,已经足以体现这座城市的精神。但深圳人,决意走得更远——因为这爱,历久弥新,历久弥深。

     丛飞去世后,深圳市慈善会成立了“丛飞孩子关爱基金”,一直支持丛飞的两个女儿成长到18岁;深圳青少年基金会成立了“丛飞助学专项基金”,不仅帮助丛飞资助的贫困学子继续完成学业,也让更多的失学儿童走进学堂。

     罗湖桥上,是企业和爱心人士,共同织就的“爱心网”;“福田好公民”,以善举、善行,激荡起善良的涟漪;大梅沙畔,马峦山旁,万名跑者在山海之间“为爱奔跑”……

     2010年12月,壹基金落户深圳;2012年,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落户深圳。

     深圳人,早已不满足于仅仅将爱投注在鹏城这片热土之上。他们将更多的爱,撒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山河上下。

     一批又一批“募师支教”志愿者,背上了行囊,走入了贫瘠的大山深处,让渴求知识的灵魂得以一窥浩瀚的海洋。

     一批又一批物资,运到了汶川,运到了雅安,让大灾之后的同胞得以在倒塌的房屋上重新竖起房梁。

     在爱心的感召下,公益慈善,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内化为深圳人和深圳精神的内核之所在。深圳人,正以十二分的热情,践行着“全民慈善”、“人人公益”的理念。深圳人,正以无私的关爱和温暖,践行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自2011年“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以来,深圳连续两年荣获多项第一,更连续两年摘获最高级别的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并在2011年以人均捐赠额第一、综合指数第一,被称为“全国最具爱心和慷慨的城市”。

     改革开放的火车头——深圳,如今正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火车头。

     南方日报记者 张仁望    苏妮 张建明 江强

     让爱传递

     ▶记者手记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2010年评出的“深圳十大观念”中最有人情味的一句,也是深圳——这座“义工之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真切体现。

     两位市政协委员封昌红和李亚威,在英雄辞世之后,予其遗孤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关爱。这不求回报的关爱,源于丛飞和邢丹一声声亲切的“姐姐”,后又化为小静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姑姑”。

     这不求回报的关爱,只是为了对丛飞的那一句承诺。诺者何也?“尾生之约,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样的承诺,封昌红和李亚威做到了。

     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这体现着当下朴素的中国式价值观。当记者将目光聚焦于丛飞和邢丹的女儿小静静时,发现在深圳这座“义工之城”,无论是曾经与丛飞和邢丹相识的政协委员、义工,还是与他们素不相识的市民,都用爱心对这一朴素的价值观,进行动人的诠释。数天前,当记者来到小静静的家中采访时,一进门就看到墙上挂着一个漂亮的风铃。桌上摆着一堆水果,那是一位深圳市民刚刚送来的;小静静贴在墙上的画,是她在一位老师义务授课过程中画成的;小静静需要补习英文时,班上一位同学的家长主动提出要来帮忙;哪怕只是乐器城的一个小老板,在认出选购小提琴的小主人是丛飞的女儿时,又是打折又是拍着胸脯保证,只要小静静需要,自己随时可以免费教琴。

     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大大小小的灾难现场,总有深圳义工不辞辛劳的背影。西南大旱、潮南水患……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总有来自深圳千里驰援的物资和爱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是一场不会停止的爱的接力。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