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奶奶李文英:烈日下,她用汗水浇开洁白的花(3图)

发布时间:2013-12-09 09:51 | 来源:和讯网 2011年06月03日06:58 | 查看:1908次

图为:张贴农业情报

棉花奶奶李文英:烈日下,她用汗水浇开洁白的花

图为:张贴农业情报

图为:李老挑灯记农学笔记

图为:李老挑灯记农学笔记

  楚天都市报 记者谈海亮 唐宜贵 通讯员刘卫东 摄影:记者胡九思

  如果枝江市田野里的棉苗有人类的记忆力,它们绝对忘不了那个经常穿行在田间的女农艺师;如果那些棉田的害虫们有人类的感情,它们大约会无比恐惧“李文英”这个名字。

  枝江市淳朴的农民们感念于她的好,是因为她将一颗心献给了这片土地。

  把功德写在田野和农民的心坎上

  在枝江,棉花的生长期集中在6、7、8三个月,同时,被称为“棉花癌症”的枯萎病和黄萎病也在这3个月高发,酷暑难耐的7、8月份,李文英每月下乡到田间的时间在18天以上。早上6点便起床,带两个馒头、一瓶水就往农村赶。

  村民余长海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李婆婆到了田里,他们还没有起床。田间的露水打湿了裤子,汗水粘住了头发,38oC的高温下,她还在田中穿行。多年的实践经验,她成功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两萎病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有心细的农民算了一笔账,每年被救活的那些病苗,可让每亩增收80-100元。

  2005年7月,李文英发现《枝江植保》上通报第三代棉铃虫卵高峰期可能在7月19日左右,而根据该年棉花早发的特点,她认为通报时间偏迟,在与植保站技术专家会商后,及时将最新、准确的情报以口头方式通知到每个农户,要求他们迅速防治,从而控制了虫害的发生。

  上世纪80年代,李文英还在良种场工作时,曾在棉田里发现一种此前未见过的害虫。为了弄清防治该害虫的时间规律,她收集了一堆虫卵,在家中专心致志地养起了害虫,前后20多天,最终摸清这种螨类害虫的羽化和产卵高峰期,精确掌握了防治这种螨类害虫的时间规律。

  农民的事情,在李文英眼里,就是自己的事情,有时甚至比自己的事情还急。

  有一次,李文英反复提醒百里洲镇一个农民该给棉田打农药,防治红蜘蛛。可那个农民因为家中有事耽误了,没及时打药。过了几天,李文英再次下乡时,在路上碰到此人,又拉着对方,让他赶快打药。

  把成绩写在农民的增收簿上

  李文英自认在事业上最宝贵的收获,便是她花10年时间选育成功的抗病棉“鄂枝03”。

  枝江市农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品种在包括枝江在内的我省11个县示范种植达20余万亩。除了自己的那个“孩子”,她还不遗余力地推广各种棉花、玉米、油菜等良优新品种。退休以来的21年里,她推广的各类良种便有“华农杂1号”、“太仓502”、“金子字棉1号”、“豫杂棉35”……总计100多个,尤以抗虫抗病棉居多。

  这是一种甚至让常人无法理解的热情,她到底图什么呢?包括一些农户,都不是从一开始便愿意接受她推荐的良种。

  1996年,她在《中国棉花》上看到石家庄农科院研究员赵敬霞培育的一种抗虫棉良种,便自费购得2袋种子。她拿到洪治村去,让农民李家才试种该品种。那时,抗虫棉还是个新鲜玩意儿,李家才不乐意,万一种子不行,一年的收成岂不完蛋了?好说歹说,人家就是不同意。李文英无奈,只好拍着胸脯保证:“你试种2亩田,如果减产了,我拿工资赔给你!”当时,两亩田的棉花一年收成大约1000多元,李家才这才答应下来。

  到了收获季节,这两亩田的棉花,一棵结桃七八十个,比其他农田的棉花产量高出一大截。而李文英从棉苗一种下,便隔三差五地跑到田里,记录棉花生长情况,最后形成一份总结报告,还给石家庄农科院的赵敬霞寄了过去。为此,赵敬霞多次给她发来邀请函,请她到石家庄参加科研讨论会,邀请函至今还留在李文英的家中。

  2000年,李文英又从武汉引进美棉抗王1号、2号,安排在原洪治村八组张祥林的田里种植,面积2亩,张祥林家有棉田4.5亩,当年总收入6800余元,亩产值1511元,在八组产值居第一位。有人问张祥林,采用了什么秘方获得增产丰收,张祥林自豪地告诉同村人,是“李妈”给她引进了好的抗虫棉种子,村里人于是纷纷找李文英要良种。

  而她要求什么回报呢?什么都不要!“看到农民们种良种增收,我心里高兴,这就是最大的满足。是的,现在很多青年人都无法理解我们老一代人的想法,但从那个"又红又专"的时代里成长起来,我们受的便是这种教育,已经习惯了。”

  把名声留在农民的口碑上

  如果硬要说李文英获得了什么回报,除了自己内心的快乐,就是农民的感谢和尊重。

  洪治村二组的余长海,1990年代当过村主任。谈到李文英,他动情地说:“每年到了棉花生长的关键期,几乎天天能在田里看到她,天气再不好,她也要来。那么热的天,她一个人在田里数棉桃,有时她请人帮着数棉桃,半天付工钱100元。每年有新病虫害,她总是及时提醒我们。有李婆婆在村里,我们心里就有底。”

  余长海介绍,李文英在洪治村的价值,是眼睛看得到,账本算得出来的,洪治村的产量每年都比周边其他村子要高,而且,到了收购棉花的时节,贩子们最喜到洪治村来收购棉花,一是花多,二是花品质好,棉花上面没有虫眼,色泽也好,洪治村的棉花价格也比其他村高,这都和李婆婆的技术指导分不开。

  李文英不会用电脑,因为患有青光眼和白内障,也不常看电视,为了更新知识,她长年自费订阅两刊一报:《中国棉花》、《湖北植保》和《楚天都市报》。前两种刊物,是为了获取最新农业技术和良种信息,后一种,除了闲暇时阅读,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获取天气预报信息,根据报纸上的天气信息及时通知农民施肥、开沟、打农药。

  她还特别关心武汉的新闻,这个从汉口南京路走出来的武汉人,至今未改一口标准的武汉腔。

  2008年9月,李文英意外收到高中同学袁申华的来信,令她惊喜万分。当年在武汉第一女子中学念书时,袁申华是她最亲密的3个女伴之一,如今,在世的只有她们两人了。袁申华辗转联系多次才找到李文英的通讯地址,两人相约回武汉相见,当袁申华知道她现在的境况时,说了一句话:“我好佩服你,人活着就要有这种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责任编辑:杨晓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