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工捐髓救助天津学子 同心写“血缘”(2图)

发布时间:2008-11-29 08:00 | 来源:人民网 2007-3-13 11:47:23 | 查看:2005次

病房里的生日。

  《河南女工捐骨髓救助天津学子》追踪,河南女工捐出的救命骨髓昨日飞运北京,当日下午——“救命种子”植入患者体内

  人民网河南视窗讯大河报报道:经过数天准备(见本报3月9日报道),昨天,信阳市固始县人民医院女职工陈海云成功捐献55毫升救命干细胞,5小时内,“救命种子”被飞机送往北京,成功移植在了18岁患者高远的体内,高远父母喜极而泣。

  女工鲜血循环三小时

  昨天上午9时30分,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抢救室,躺在病床上的陈海云伸出胳膊让护士抽血,陈海云胳膊上的血管太细,看着和血管一样粗细的针头,经验丰富的血液科护士王励皱起了眉头,第一次扎针没有成功,第二次扎针,又没有成功……晕血的陈海云把头一直扭向一边,王励头上的汗水渗了出来。

  “你别紧张,我的血管细,细针头都难扎,何况这么粗的针头。”陈海云笑着安慰说,最后,陈海云抓紧橡胶握力器,让血管更明显地暴露出来,针头终于扎了进去。血顺着管子流进了血细胞分离机,陈海云的两个胳膊上插了两个管子。“鲜血由右胳膊抽出去,经过机器提取后,最终通过左胳膊送回到人体内。”护士王励对记者解释说。

  河南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主任张书环告诉记者,经过数天注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陈海云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已经释放到外部血液循环中,细胞分离机的作用就是将陈海云的血液全部抽出来,在机器内进行离心分离,提取出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这个过程中陈海云体内的鲜血大概要在人和机器之间循环2圈半,血液的流量将达到1万毫升,耗时3小时。

  上午10时,陈海云小声对一直陪伴自己的固始县人民医院领导常国荣说:“我的嘴唇很干,感觉头部身上都发麻。”常国荣急忙把这一情况告诉护士,“这是溶血剂造成的体内缺钙,我马上给她注射葡萄糖酸钙。”护士王励解释说,溶血剂是为了避免血液在机器中循环时凝固专门加入的。

  病房响起生日快乐歌

  10时20分,陈海云的病房中突然热闹起来,河南省红十字会的秘书长黄永泽一行前来看望陈海云,并代表河南省红十字会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给陈海云颁发了荣誉证书,“感谢您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您的爱心将使血液病等疾病患者获得重生的希望。”黄秘书长动情地说。

  “我们是从大河报上看到陈海云的事迹的,全医院职工都很感动!”10时40分,郑州友好儿童牙病医院的徐正一院长等人带着生日蛋糕和鲜花来到了病房。

  “把蜡烛点着,我们一起为陈海云唱首生日快乐歌吧。”张书环提议说。“祝你生日快乐……”病房中徐正一、黄永泽、护士、记者……大家一起打着节拍唱了起来,陈海云努力把头从床上抬起来,眼睛里都是泪水,“谢谢大家”,她轻轻地说。

  11时30分左右,固始县驻郑州农民工维权中心吴维喜主任受固始县总工会的委托来了;12时30分,信阳市政协副主席、信阳市红十字会副会长高曙霞受信阳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委托也赶来了,“我们要学习你的精神。你为信阳争了光!”高曙霞说。

  “陈海云女士是河南省第49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目前年龄最大的捐献者。”河南省红十字会的文梅英对记者说。

  造血干细胞飞运北京

  昨日中午12时45分,分离机上的流量数字跳到1万毫升,55毫升骨髓造血干细胞被成功分离出来。此时,河南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郭彬已经等在门口3个多小时了,因为造血干细胞不能经过安检X光照射,河南省红十字会早已开好了免予安检证明。

  12时50分,装在密封袋中的55毫升骨髓造血干细胞被装入带有冰块的中国红十字会专用箱子中。14时55分,郭彬乘坐航班直飞北京。刚刚下夜班的郭彬是郑州精神病防治医院的医生,在河南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库做了两年的义工。“我一定会把任务完成的!”坐在车上的郭彬向大家挥手说。

  16时25分,飞机准时在北京机场降落,北大人民医院的专家已在此等候,郭彬上车还未详细介绍车就发动起来了。

  北大人民医院早已作好了手术准备,17时30分,血袋被紧急送往北大人民医院隔离舱手术室,55毫升救命造血干细胞缓缓地流进了高远的血管中……

  19时20分,移植手术结束。

  “手术目前十分成功。”主治大夫张耀晨说。

  “我很开心,很激动,谢谢河南的救命恩人,谢谢所有的好人。”高远的妈妈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地说。

  知道自己捐出的造血干细胞将挽救天津学子的生命,躺在病床上的陈海云笑了。(□记者 黄普磊 实习生 郝琦文 记者 许俊文图)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