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血液病专家宋永平击退白血病时间表

发布时间:2010-03-03 08:00 | 来源:如雪生活网 2010年2月14日01:41:15 | 查看:2407次

  宋永平,1963年3月生,河南省获嘉县人。1984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留校一附院血液内科,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10月调河南省肿瘤医院,任副院长、省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他还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全国委员,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前不久,媒体广为宣传的四川小伙子捐献骨髓救助河南白血病患者、一个女研究生的新闻,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2月4日,我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在隔着几层玻璃的层流无菌病房的外面,我遥望到这个女研究生,并和她电话通话。她告诉我:“我很乐观,我充满信心,因为我有宋院长。宋院长不仅为我最终战胜白血病列出了时间表,他也是为人类白血病的败退列出时间表的人。

  她说的宋院长是宋永平,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省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第一张时间表:

  在而立之年,

  他希望有自己的“首例”

  宋永平对白血病的认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部风靡中国的日本电视剧《血疑》开始的。作为河南医学院的一名学生,他曾为剧中的女主人公幸子的不幸命运而流下动情的眼泪。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眼泪变成技术,去解救中国的“幸子”。为此,他实践了现代方式的“头悬梁,锥刺股”,创造了当代社会的“凿壁偷光”,最终以“河南省特别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资格,被留校一附院工作,又如愿以偿做了一名血液科的医生。

  人类对于白血病的阻击,起跑于上个世纪初叶。在做了半个世纪的基础研究之后,美国的一位叫托马斯的教授在1957年取得了人类第一例骨髓移植的成功。之后,在几年之内,他那精湛的医术把100多个晚期的白血病人,几乎是从火葬场的边沿拉回到生命的绿地。他也因之而荣获1990年度诺贝尔奖。

  中国人比美国人晚了24年。198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功地做了国内首例白血病骨髓移植,成为轰动一时的头条新闻。

  河南又比北京晚了4年。1985年,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侯天德大夫,成为河南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第一个吃螃蟹者,他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所做的“河南首例”,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圆满成功。侯大夫的成功,一方面使河南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却使河南医学院一附院的同行们不胜尴尬。

  就是在这种尴尬中,宋永平列出了第一张时间表:他希望在自己的而立之年,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骨髓干细胞移植的“首例”。

  为了这个“首例”,宋永平用自己的方式“三顾茅庐”。一顾自己身边的前辈赵志平教授,二顾郑州三院的侯天德老师,三顾中国医科院血液病研究所的严文伟教授。有了理论和实践的充足准备,他首先尝试了单纯化疗预处理的“MAC”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确定为标准方案,在全国推而广之。当时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就是病人。医生急切试验,而病人谁都怕当“试验品”。

  宋永平给病人看病,用医术,也用感情。对于没有陪护的病人,他帮他们买饭;对于衣服没带够的病人,他把自己的棉袄送上;开处方的时候,他又总是边开边核算,怎么省钱怎么来。1989年,就是靠这样的“投入”,他的“首例”来了。病人是唐河县一个20岁的农民。宋永平主持了这个农民的自身骨髓移植。从开始的第一天起,他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晚上睡觉也从未脱掉过手术衣。1990年春节,当宋永平把妻子煮好的饺子送到病房的时候,病人已可以狼吞虎咽了。

  那一年,宋永平才刚刚26岁。他把自己的时间表提前了4年。

  ●第二张时间表:

  在不惑之年,

  他希望能填补一项国内空白

  目前世界对于白血病的治疗,除了化疗和放疗外,通常用三种干细胞移植方法,即骨髓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干细胞移植。自1989年宋永平完成了自己的首例骨髓干细胞移植的那一刻起,他就为自己列出了第二张时间表:他希望在自己的不惑之年,能够实现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并进而实践脐血干细胞的移植。

  在河南全省还没有一台血细胞分离机的情况下,宋永平大胆地提出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治疗的设想,这在当时无疑是望梅止渴。但是宋永平说:关键是有“梅”,只要我们望到了“梅”,把它拿过来不就真能止渴了吗?我们自己没有血细胞分离机,不能采集干细胞,到能采集的地方采集不就成了?1997年5月,宋永平亲自护送一名患者来到了北京的307医院。由于采集到的干细胞必须在超低温的条件下储存,他就自己花钱买了一个储存干细胞的专用液氮罐。在由北京回郑州的火车上,宋永平像抱着一件宝贝一样,一直抱着那个液氮罐。他回忆当时的心情说,那是比宝贝还要宝贵的东西,那是一个人的生命埃我省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空白,就这样被宋永平用执著和爱心填补了。那一年,宋永平只有34岁。

  与此同时,宋永平把自己的目光盯在了比骨髓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更为先进、更有疗效,但是风险也更大的脐血干细胞移植上。世界平台上的首例脐血移植,是1988年由法国和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合作在法国完成的。至今全世界也不过实践了不足2000例。

  脐血移植的难题在于配型。非血缘关系配型的相合率只有三十万分之一,同胞之间也只有四分之一。为此,宋永平亲赴山东,请教我国脐血移植的奠基人沈柏均教授。在我国当时尚未建立脐血库的条件下,沈教授提出了“HLA”配型方法,即在妇女怀孕7个月的时候,在B超下穿刺脐血配型。宋永平如获至宝,他决心做沈氏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

  1997年2月,宋永平接收了辉县市一个患急性白血病的10岁男孩儿,名叫申奇忠。他经过认真诊断和反复观察,决定为小奇忠做同胞脐血移植,并动员其母亲怀孕。1998年2月22日,小奇忠母亲怀孕7个月之时,他带着B超下穿刺采集到的5毫升脐血血样,来到北京器官移植组织配型中心。经过检测,完全相合,拿到化验单的那一刻,他竟然掉泪了。回到郑州,他想到了两个月以后产妇分娩时采集脐血的紧张场面,要在几秒钟之内于众多接生的医护人员的忙乱中完成采集任务,没有过硬的技术便无从谈起。为此,在50天之内,他和他的助手们一有机遇就下到产房,做了40次脐血采集演练。这便有了4月25日小奇忠母亲分娩时,他能不失时机地采集到180毫升脐血的巨大成功。之后,脐血经过3次分离缓缓输进小奇忠的血管。专程从山东赶来的沈教授激动不已,还没离开现场就竖起了拇指:“祝贺,祝贺,你们是真正的全国第一1这一个“全国第一”为我们最终战胜白血病另辟出一片崭新的蔚蓝的天空。全国轰动了,包括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海内外数百家媒体都在显著位置或黄金时段报道了这一辉煌成果。一时间,宋永平的名字风传四方,他也因此成为当年度的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那一年,他也仅仅35岁。他把自己的时间表提前了5年。

  ●第三张时间表:

  在退休的时候,

  他希望白血病也“退休”

  迄今,宋永平已成功地为116名白血病患者进行了骨髓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或者其他新的疗法。我给他算了一笔账,从他的“首例”至今,也不过14年时间,也就是说,他平均每年要把8个生命从死神的身边呼唤回来。如今,这100多个生命正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

  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他们总是感到生命的宝贵,总是忘不了给予自己第二次生命的宋永平。于是,宋永平便成了医院里收到来信最多的人。在这众多的来信中,把宋永平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人”的可谓不计其数。这使宋永平想到了母亲的教诲。

  母亲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普通农民,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母亲常常对孩子们这样说:“人活在世界上,就要做个好人。”孩子们问:“啥是好人?”她说:“能让别人活得更好的人就是好人。”

  宋永平给自己规定了好人的标准,作为一名血液病医生,让所有的白血病患者都能从死亡线上凯旋,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为此,他列出了自己的第三张时间表:在自己退休的时候,希望白血病也能够“退休”。

  他说:“中国对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实践是为世界做出了贡献的。上海的、哈尔滨的同行们又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找到了新的途径。白血病的发病率在整个恶性肿瘤中位居第8位,但它的治疗效果却是最好的。白血病的治疗带动着整个恶性肿瘤的治疗。它的成果还引入到心肌梗死、糖尿病等的临床应用中。我们对白血病的治疗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的希望。而今,儿童的急性淋巴白血病已经成为可治愈的疾玻我们完全有信心也有理由这样展望,到2020年,白血病将从人类不治之症的单子上除名。”(作者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