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绩崧:大学要“学术”还是“道德”

发布时间:2015-11-24 15:12 | 来源:腾讯文化 | 查看:1138次

  [摘要]“学术”日趋量化、职业化的指标越来越受到大学评价体系的追捧,就不曾停止过降低“道德”附加值的地下工作。当一部分人指责婚外恋者不配在大学从事教育时,另一部分人就会站出来捍卫“学术”。

  历史学科的伟大,如今看来,不仅在于研究历史,也在于制造历史。复旦历史系的婚外恋仍在发酵,人大历史系又发生师生断交,上了头条。

  此番无论是婚外恋,还是断交,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网络传播令芥川龙之介的“密林”可以无限扩张。二是两件事都发生在大学里,而我们对“大学”、“教师”、“学生”这些概念,传统上存在很高的“道德”附加值。

  但是,自从“学术”这个日趋量化、职业化的指标越来越受到大学评价体系的专注追捧,就不曾停止过降低“道德”附加值的地下工作。所以,当一部分人指责婚外恋者“道德”有缺,不配在大学从事教育工作时,另一部分人就会站出来捍卫“学术”。

  同理,当一部分人指责学生出言不逊,“道德”素养极差,理应逐出师门,另一部分人也会站出来,为学生说话:他“吃相”是难看了点,不知天高地厚,甚至人身攻击,但他毕竟是在做“学术”的思考啊。

  哪一方有道理呢?这取决于你对大学教育下了什么定义,特别是今时今日在这个看似古老而又躁动频频的体系里,你觉得学术与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你认为学术与道德可以泾渭分明,你自然觉得学者的婚外恋无伤大雅,为学术骂几句娘也未尝不可。如果你觉得学术与道德必须如胶似漆,你势必无法接受学者的婚外恋、无法容忍学生轻蔑师辈。

  我们身处一个巨变的时代,很多决断来要么不及做,要么没胆量做,那最保险的策略就是所谓“多元”,在法纪的框架内,允许不同甚至对立的东西存在。

  当智者们尚不能明确阐述论证学术与道德究竟是什么关系的时候,我们只能允许一部分人把“学术”与“道德”区别对待,另一部分人把两者高度结合,直到未来某一天,社会就两者的关系再次达成基本共识。当然,我们也要允许双方阵营各自壮大,能壮大是它们的本事。

  但是,我们也有义务提醒所有人,当你与对立阵营里的某些人相处时,可能因为观念差异,导致种种不愉快。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了吧。怎么样?如果你能扛得住作为后果的种种不愉快,那你尽管去打成一片好了。

  但人毕竟是人,性情是很难恒定的。突然有一天,你意识到,啊,当初那句提醒是多么善意,我真的扛不住了。怎么办啊?别急,文明社会有一种叫“退出机制”的东西。夫妻的婚可以离,师生的道可以分。这东西之所以称为“机制”,就是要尽量避免混乱,以确保在关系变化之后,公平、正义尽快实现。

  凭借愤怒、威权,搞先发制人、把对方搞臭、吸引不了解实情的群氓来实施网络暴力这一套,固是当事者的自由,怨恨发泄之际,好不爽快。但冷静想来,对解决问题,又有什么帮助呢?伤害的仅仅是对方么?

  社会的激烈变化不舍昼夜地挑战着旧有的价值观,引发人际冲突。落实到个人,因为物质文明昌明而动态修正(或名之曰“浮躁”)的社会环境里,灵活调整心态至关重要。

  就在网络为复旦、人大的事热议纷纭甚至争论不休之际,我心里只有温飞卿的那首《赠少年》:“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人海的潮流把我们推到了一起,聚过,开心过,知足矣。散时,但存份礼让,求个潇洒,不挺好么? 作者: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朱绩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