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三门李小女(图)

发布时间:2016-05-18 08:22 | 来源:浙江文明网 2015年07月29日 15:05:25 | 查看:1777次

  浙江三门“茶水婆婆”茶香满路

  徒步远行或负重赶路,恰逢烈日炎炎、汗流浃背,这个时候,如果有个阴凉的地方可以歇歇脚,再喝上一碗凉茶,该是多么惬意的事。

  在台州市三门县农村,就有这么一位老人,为让路人解渴解乏,坚持每天烧开水,这一烧就是36年。她就是台州市三门县海游街道下洋李自然村81岁老人李小女。

  一个信念支撑了36年

  相对独立的茶堂位于石岩至亭旁公路的路侧,与旁边高耸整齐的楼房相比,略显破旧。站在路旁看过去,这处房屋呈一个横放的“凹”字形。一个陶瓷茶壶、一个倒扣在壶嘴上的塑料茶杯,就在中间摆放着。旁边还有一个自来水龙头,墙上手写的“开水”二字,已褪色。

  从旁边的大门进入烧茶室,里面也十分简朴。室内两处堆放的热水瓶,红红绿绿特别醒目,数了一下,居然有12个。

  “开始烧茶,可不是现在这样子。后来我跟儿子商量,把房子改改,也是想让他们喝茶时候有个遮太阳、挡风雨的地方。所以就在外面留了一个空间。”81岁的李小女虽然有些耳背,但对过去的事却记忆犹新。

  李小女有2个儿子,老伴25年前去世,吃斋念佛,目前一个人住。36年前,也就是1978年,她是如何想到要烧茶免费提供给路人的呢?

  “想做点好事,用农村的话说,就是想‘积阴德’吧,只要有人需要喝水,我就会一直烧下去。”李小女说,一般在农村人眼里,烧茶、铺路是“积阴德”的善事,想想铺路有难度,于是她选择在台州市三门县海游街道与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来回的必经之路上烧茶,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对自己,对村里人的一个承诺,李小女就一坚守就是36年。

  最多一天烧14锅

  二三十年前,这一带还不通车,人们一般都是靠自己的两条腿出行。从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走到台州市三门县海游街道下洋李村,正是口干舌燥之时,所以停下来喝口茶,是当地人的习惯。特别是当时的拉车队,十几个拉车人,每次路过,总要在这里歇脚。看到这些辛苦干活的人,李小女还会准备上稀饭,让她们进屋喝一碗,补充点体力。

  李小女老人回忆道,那时,她都是早上4点开始起床烧茶,为的是让路人经过时能喝到凉的茶。当时,她还在做油漆工,经常从工作的祠堂拿一些用剩的木屑当柴。这样做了3年,后来没做工了,就到附近山上砍柴。当时柴可不能随意砍,考虑到她是做好事,村里就给她特意划了一块。

  再后来,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四处为他收集能用的燃料,比如绕电缆的木心等等。水从何来?自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开始,李小女要到别处挑水,后来自己挖了水井,再后来用上了自来水。

  回忆过去的事情,老人显得异常开心:“我最多的时候一天烧14大锅。那时是放电影《红楼梦》,周边村庄的人都集中到这边来看。我从早上烧到晚上6点,3个半人高的大水缸,一个装没有烧开的冷水,一个装烧开的热水,一个装开后的凉水,轮流运作。当时电影放了3夜,这3天,是我烧得最多的时候。”

  李小女说,过去二十几年,最多平均每天烧七八锅,到现在,最多也就一二锅。外面的那个水龙头,是儿子看她年纪大了,提水不方便,给接上去的。这样,屋内的开水在外面也可以直接取用。

  只有一个人喝也要烧

  现在站在公路边,看公路上车来车往,却没有人停下来喝茶。偶尔有开摩托车和电瓶车的人经过,有的往这边瞟几眼,有的头也不回就过去了。

  “现在一天一锅就够了,主要是一些卖西瓜的、收废品的、外地打工的过路人喝,村民都乘车了,都不来了。”李小女说这话时,夹着淡淡的遗憾,“再过阵子,天气凉起来,更没人喝了,但是只有一个人喝,我也会烧。”老人语气中仍然透露出对当年做下这个烧水承诺时的坚定。

  李小女的儿子楼亦强刚从外地回来看老人。他说,母亲一直在做,他也没觉得怎么样,都习惯了,老人开心,他们做子女的也就支持。

  “我们从小就在这边玩大的。以前大家乘凉,就坐在罗树下,口渴了,就到这里喝口茶。大家都习惯了,都说阿婆人好。”村干部李和杰说。

  陈模快是小坑小学退休教师,目前在小学当门卫,是台州市三门县上枫坑村人,在这边工作已有9年。“茶堂怎么不知道啊,我以前没在这边教书就听说了,后来在这边经常路过,看到门口一个茶壶。虽然没去喝过,但老人的事情被大家口耳相传,很受感动。”

  “虽然也是一件小事,但太值得我们学习了。做好事贵在坚持,她坚持的时间比我的年纪还大,一般人肯定做不到。”三门义工任典舜说,他家住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石头岙村,以前骑车路过,都要停这边歇歇,“人家有钱的造桥铺路,她没钱就天天烧开水给路人喝。几十年如一日,这是何等的大爱啊。”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