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安吉甘胜义(图)

发布时间:2016-05-18 20:51 | 来源:浙江文明网 2015-10-20 11:29:32 | 查看:958次

  身份简介:甘胜义,男,汉族,浙江安吉人,1964年2月出生,1988年8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1月进入财税系统工作,2012年10月任安吉县财政局国资科科长。2013年查出患有肺癌,于2015年8月24日与世长辞,享年52岁。

  事迹概述:

  甘胜义同志在2013年就表达了他的捐献遗愿,为此,他主动联系红十字会,做好家人思想工作,并留下视频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捐献行列。2015年8月24日,甘胜义同志用遗体架起了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用眼角膜为他人带来光明的希望,无言地为社会作出最后的奉献。

  事迹详情:

  爱的出发:“我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念想放在心里就可以了”。

  甘胜义同志生前喜欢关心国家大事,他常说这样能促使自己为社会发展做更多的贡献。对于他做出捐献决定的缘由时,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平常的决定,我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从小生长在农村,看到自己的祖辈和周围的邻居,山上都有祖坟,祖坟占据了大块的土地。我一直在想,长辈活着的时候要多孝敬,一旦死了,如果想念,在心里想念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留着一堆石头、一堆水泥,做个什么标记。后来,读了书,更是相信科学,不相信迷信。自己心里默默的想,如果有一天自己死了,就将遗体火化,将骨灰抛洒,而且不留下任何标记,这样既不占用资源,又可肥沃土地,也不会污染环境。后来知道不但骨灰可以抛洒,还可以将角膜、器官、遗体捐献,帮助更多的人,就想到了捐献。我是农村出来的,读大学是国家培养的,工作是国家包分配的,因为我的疾病,器官已经不符合捐献的条件了,我死后,就把角膜和遗体,能够捐献的全部捐了。”他还说“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就像自己有面包,而旁边有一个饥饿的人,我给他一个面包,他能吃饱了。说不定这面包放在我这儿,吃不了还会坏掉,给了别人,自己也没损失,还能帮助需要的人,这是多好的事”。

  爱的行动:用遗体架起了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用眼角膜为他人带来光明的希望。

  2015年8月24日晚上10时20分,甘胜义同志安详离世。妻子王惠琴按丈夫遗愿,第一时间给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志愿者总队打电话。工作人员连夜赶到安吉县人民医院。25日零时40分左右,甘胜义的眼角膜被顺利取下,并第一时间送往受捐者所在的医院,两位失明五、六十年的盲人将因此重见光明。26日上午,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接收遗体的专车来到了安吉县殡仪馆,7:00整在亲人的护送下,甘胜义的遗体从安吉启程运往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在未来的2年多,他将成为一个“无语良师”,帮助医学生学习、成长……甘胜义用尽他最后的力气,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他用他的血肉之躯架起了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

  爱的传递:施爱于人帮助他人,是大爱的表现。

  甘胜义同志的事迹在《浙江日报》和当地媒体的报道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使人们对器官、角膜、遗体的捐献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这种施爱于人帮助他人精神是全体公务员的榜样,是精神道德高地的标杆。一时间到县红十字会办公室咨询捐献事宜、填写捐献志愿书的群众越来越多,他们许多来自老年协会、来自公务员队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其中有一位在2001年就向浙江医科大学填写遗体捐献志愿书的老同志,再次来到县红十字会办公室填写了角膜、器官捐献的志愿书,带回了一大叠宣传资料和表格,他说“我是老年协会的负责人,我要告诉老年人,人老了,不是没用了,我们还可以向这个社会贡献我们的角膜、器官、遗体………”目前,安吉县已登记角膜捐献志愿者68人(其中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27名)、成功捐献7人(其中乡村医生1名;最小的只有33天);遗体捐献志愿者13人(其中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4名)、已成功捐献4人(其中乡村医生1人);器官捐献志愿者37人(不包括直接网上登记未到县红十字会备案的)(其中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22人),夫妻双双签角膜、器官捐献的有4对(他们中间有医务人员,有滴水公益志愿者,有普通农民……)。

  甘胜义没走,角膜留给了两位盲人,遗体留给了医学事业,精神永远留给了世界,“最美”精神影响着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