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好人榜”敬业奉献:符建林(图)

发布时间:2017-05-02 20: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2-06 09:17:00 | 查看:1156次

  符建林,男,1928年出生,洛阳市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人,中共党员。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有著名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在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留存有汉魏、清朝时期的“洛出书处”石碑各一块。石碑无言,却印证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石碑无言,却见证了老党员符建林62年义务守护的质朴与忠诚。

  在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的洛神庙前,矗立着两块石碑,据考证皆为“洛出书处”石碑,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守护这两块石碑的便是西长水村农民、86岁的老党员符建林,如今,他默默无闻,义务守护石碑已有一个“花甲”。

  义务守碑,一晃便是62年。“洛出书处”石碑是汉魏古碑,高201厘米,上圆下方,为沙石质,碑额刻有圭首图案。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碑文现在只剩一个苍劲有力的‘洛’字……”

  现在,这块汉魏古碑用铁栏杆围着,上方建有防晒遮雨的石棉瓦棚。汉魏古碑西侧古井旁的墙同样用铁栏杆保护着,墙上嵌有一块石碑,上刻“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碑文清晰显示,该石碑系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腊月河南府尹张汉手书、永宁县令沈育所立。铁栏杆、石棉瓦棚,都是符建林自费搭建的。每天,他都会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守护着两块默默无言的石碑,还义务为参观的人讲解。

  “我这一辈子都要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号!”1952年,符建林复员,回到了西长水村。当时,村里划分宅基地,两块石碑所在的院子被划给符建林家。在那个年代,村里人不知道两块破旧石碑的价值,也不明白“洛出书处”意味着什么。

  “虽然我的文化程度不高,但石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如果有文物价值就应属于国家,我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义务保护好国家的东西。”符建林说。就这样,他就开始义务守护这两块石碑。

  20世纪6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两块石碑被路过的文物专家发现。经过多次论证,石碑被确认为“洛出书处”石碑。这让符建林受到很大的鼓舞。为了不让石碑遭受风雨侵蚀、人为磨损,他用秸秆和柴草把石碑盖起来,刮风下雨时再盖上一层塑料布。后来有专家告诉他,这样反而不利于石碑保护,于是符建林给石碑盖起了石棉瓦棚,在四周建了围墙,并用铁栏杆围了起来。

  父亲对石碑的呵护,朝朝夕夕、点点滴滴,大儿子符少武都记在心头。“他每天都到石碑处打扫卫生,常常打扫完回来刚进家门,还要回去再看一眼才放心,吃饭时也要端着饭碗坐在石碑旁边吃。他的生命已经与石碑分不开了。”符少武说。

  千方百计守护,石碑4次逃过劫难。62年的风雨岁月,让符建林从一个小伙儿变成耄耋老人,皱纹爬满额头,步履也不再矫健。回忆起守护石碑的很多往事尤其是石碑逃过的4次劫难,桩桩件件,老人有说不完的话。

  符建林回忆,1953年,村里要建小桥,村干部找他商量,想用那两块石碑做桥板,被他严词拒绝。符建林找到村干部,极力说明石碑看上去年头很久了,很可能是国家文物,毁了就太可惜了。他获得短暂的谅解,石碑逃过第一劫。

  1954年,村里又有人提出用石碑建桥,符建林“软磨硬泡”,硬是把来人磨得没了脾气。石碑逃过第二劫。

  1958年,村里“大炼钢铁”,凡是可能含铁的东西都要砸碎炼钢铁,有人又瞄上了石碑,认为可能是铁矿石。见情况不妙,符建林使出自己参过军的“撒手锏”,告诉大家他曾在部队见过,炼铁需要用含铁的石头,而石碑是沙石质地,不含铁,不能用于炼铁。就这样,石碑逃过第三劫。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破四旧”之风,有人放话要毁掉两块石碑,符建林慌了神。他和家人赶紧用秸秆和柴草把石碑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将其伪装成柴火垛,他和家人每天出去拾柴火,不停地往上遮盖,天黑后才敢取柴火做饭。这样的日子,他们小心翼翼地过了10多年,石碑总算逃过了第四劫。

  全长400多公里的洛河,唯地处中游的西长水村有这两块“洛出书处”古碑。专家表示,这说明早在汉魏时代,人们就认为这里是“洛出书处”,两块石碑成为“洛书出洛宁”的重要实物证据。

  儿子接棒,父子同行。古碑,在符建林家的老宅基地范围内。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碑和自己多次修缮的洛神庙,符建林建起了围墙。1961年前后,和儿女分家的符建林在古碑西50多米处又买了一个院子,并和老伴居住至今。

  如今,符建林老人已86岁了,保护石碑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今年也已60岁的符少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既感动又心疼。2010年,他不再出门打工,和父亲一起保护石碑,传承河洛文化。

  符少武说,一方面父亲年纪大了,本身也需要人照顾;另一方面,河洛文化和石碑的名声越来越大,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文物专家、文化学者前来参观研究,需要有专人来负责接待。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参观,符少武在自家大门上写上了自己与父亲的电话号码,只要有人打电话想要看看“洛出书处”碑,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到,打开院门上的锁。他做这一切,和父亲一样,都是义务的。

  为了更好地保护“洛出书处”碑,符少武还与父亲一起“充电”,在空闲时间查阅“河图洛书”相关资料,还抓住时机请教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凡是听说有关“洛书”的传说和古迹,符少武都前去考察,回来与父亲交流。

  此外,符少武还自学拓片技术,将洛宁境内与“洛书”相关的碑文制成拓片,进行研究并保存下来。目前,他已经有了70余幅拓片。“今年,我打算办一个拓片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洛出书处’。”符少武说。

  符建林父子的坚守没有白费。2008年,“洛出书处”及两块石碑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洛出书处”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建林老人也于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图洛书”传说)代表性传承人。

  “符建林父子俩的坚守感动着当地人,守碑与传承河洛文化的重担,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来担起。”长水乡乡政府负责人张孝娟说,作为中华文化之根,“洛书”魅力无穷。近年,随着以寻根祭祖和文化溯源为内容的旅游活动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来探访、拜谒“洛出书处”石碑,感受华夏文明的神秘和厚重。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