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万元外债没有一张欠条 农家女一笔一笔还“良心账”(2图)

发布时间:2017-11-01 17:00 | 来源:辽沈晚报 2017-10-31 03版 | 查看:1015次

郭传翥拉苞米时车轮掉进沟里,潘大找了根棒子扛过去帮着往上撬。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金松 摄

潘大说,这就是当初养鸡的鸡房,烧得只剩下了铁架子。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本溪主任记者 金松 摄

  借债十多万元养鸡,却被突如其来的一场火毁掉了整个鸡房。

  看着房架子和烧成黑炭的3000多只鸡,28岁的潘大想到的是:我不能倒下,我要是倒下这个家就完了。

  于是,5年来,潘大和老实巴交的丈夫郭传翥一起,起早贪黑,“哪有活去哪”,开始了艰难的还债之旅。

  虽然没有欠条没有账,可她说:“这是一笔良心账,我们都还年轻,都不是懒人,一定能还上,就算还不上,还有孩子呢。”

  带精神障碍母亲出嫁

  潘大两口子家住本溪桓仁雅河乡董船营村5组。

  潘大是2003年带着有精神障碍的母亲嫁到郭家的,郭传翥的父亲是聋哑人,智力也有些障碍,母亲在他周岁时去世,家庭条件很不好。

  潘大的姥姥、舅舅当时都不同意这桩婚事:他家条件那么差,负担多重啊,去了多遭罪啊!

  可潘大想的不一样:母亲小时候因为受刺激精神不好;自己刚出生父亲就因为重男轻女撇下了娘俩,这么多年都是姥姥家、舅舅家照顾,自己总不能嫁人了还把母亲扔在姥姥家吧?郭家的条件虽然不好,但两人经历相似,“谁也不能笑话谁、不能瞧不起谁”,至于生活困难,“只要两口子都肯干就行了”。

  刚结婚的时候,郭传翥的爷爷奶奶还在,两位老人身体不好,已经卧床。潘大每天就是洗衣做饭、端屎端尿,经济来源就是母亲和公公的低保金还有种的几亩地,郭传翥靠自己的焊工手艺给人焊大棚贴补家用。

  潘大说,丈夫不善言谈,但是踏实肯干,家里虽然困难,可是毕竟有了个家样,尤其是两人添了个女儿后,这个家里有了笑声。

  一场火烧毁希望的鸡房

  因为一出生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精神又有问题,潘大连名字都没有,她说自己这个名字还是人口普查时负责登记的人给取的,“意思就是盼着长大”。

  而靠低保生活的潘大也一直期盼着快点长大,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而不再靠国家救济生活。

  “爷爷公公、奶奶婆婆都是我发送的”,潘大说,两位老人走后,自己终于能从家务中抽身,“想法干点别的,改善家境了”。

  2011年,有供应商愿意先提供鸡雏、饲料和疫苗,潘大两口子从亲戚邻居手中又借了几万元,建起了鸡房养鸡。“头一茬,喂的是全饲料,没挣到什么钱。”

  2012年,潘大决定自己拌饲料,“反正有的是力气,能省点就能多挣点”。潘大清楚地记得,第二茬鸡已经喂养了43天,“都已经6斤多了,鸡也正涨价,寻思再等两天就卖了”。

  “那天头晌还称了,最大的7斤3两。”中午的时候,粉料、除粪忙了一上午的郭传翥回家洗漱,潘大在小房里拌饲料,“听见母亲在外边喊”。

  “听见喊声都变调了,我心里就预感到不好,因为之前养鸡时就想到了最怕的是着火……”出门一看,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85米长的鸡棚从中间着起了大火。

  潘大说当时自己也懵了,只顾着喊人忙活鸡房救火了,也没想到先往外救鸡,结果3700只鸡只剩下300多只活的,也都烧得有皮没毛的。

  火灾是因为电线超负荷造成的。这一下子,潘大两口子损失十几万元,连生活都成了问题。

  白天黑夜扑在地里

  10月27日,记者一路打听找到了山村里的潘大家。长年劳作在她脸上留下了更多的岁月痕迹,她说:“你能想到吗,我才33岁。”

  鸡房烧毁后,本来就寡言少语的丈夫更加沉默了,也有风言风语传说:看吧,这回媳妇肯定得跑了。

  可是潘大想的是:我不能倒下,我要是倒下这个家就完了。

  董船营村5组的村民也都伸出了援手,二三十户人家凑了4000多元送到了郭家。

  只要人活着,生活总得继续。

  安顿好老人孩子,潘大两口子开始琢磨着挣钱还债了。鸡是不能养了,有邻居出主意说,把鸡房那块地收拾出来,弄点香瓜吧。

  就这样,两口子弄上了香瓜,这一弄就是5年,“也是猫一年狗一年,去年还行,挣了2万多元,今年才1万多元”。

  为了还债,农忙的时候潘大两口子白天黑夜扑在地里,种完香瓜种辣椒、种茄子、种苞米、种白菜、种萝卜……两口子还养过骡子、马、牛,给大家耕地、干农活、拽木头。农闲的时候,郭传翥就出门打工,“哪有活去哪”。

  潘大说丈夫有焊大棚的手艺,出门干活不糊弄人,能干几个是几个。

  后来两口子又有了个男孩,“纯属意外,一开始丈夫说不要了,邻居劝说才留下”。

  尽管两口子不想亏待老人孩子,有时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潘大说,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小儿子想吃肉,“他爸去买了一块,等今儿周末住校的姐姐回来一起吃”。

  没有欠条 讲的是良心账

  5年过去,外债还了将近一半。潘大说自己并没啥还款计划,因为收入不稳定,“多了就多还,效益不好就干瞪眼,今年香瓜没挣几个钱,白菜萝卜也不好卖……”

  说起来,这些年潘大两口子欠的12万多元钱,不管是供应商的,还是亲戚邻居的,愣是没有一张欠条。

  “没有欠条,我也不记账,大家谁也不会不认账,因为我们讲的是良心账。

  潘大说,她每次还债的时候,也不用对方打收条,大家心里都有数,“说我诚信,其实我觉得我们村里人都诚信”。

  记者离开时,郭传翥还在地里拉苞米,潘大笑呵呵地说:“虽然是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可睡觉时也总想着欠人钱上火。不过,我们两口子都不是懒人,困难压不倒,这些债肯定要还上。”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本溪主任记者 金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