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归宿在中国”(组图)

发布时间:2018-01-13 22:09 |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7-07-13 AA04版 | 查看:1987次

——— 追忆海外留学归国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教授

  王琦 李玲

  1.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大门前的留影(资料照片)。

  2 .3 .黄大年在英国留学期间的留影(资料照片)。

  4 .地质宫507室内的黄大年遗像。学生们在遗像前摆放了心形蜡烛和鲜花。摄于2017年5月26日。

  5 .黄大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学术交流会。摄于2011年12月5日。

  6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1958-2017

  黄大年

  广西南宁市人,生于1958年8月

  1978年-1986年,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

  1992年,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

  2009年12月,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全职回吉林大学担任教授,是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入选专家。

  2017年1月8日,因病去世。

  位于长春吉林大学地质宫507,那个常常凌晨三四点钟还亮着灯的房间,如今再没了往日神采奕奕的模样,房间陈列依旧是主人在时的样子,一张办公桌,两台显示器,一台笔记本电脑,摞成小山的资料,密密麻麻地写着公式和原理的白色画板。唯一不同的是,一张硕大黑白照片,竖在办公桌对面的柜子上,照片上的人嘴角微笑,目光坚定,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教授。

  8年前的那个平安夜的晚上,黄大年放弃国外拥有的一切,毅然选择回到祖国,“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黄大生教授生前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每当那首他最爱的《我爱你中国》在耳畔响起,一个无比坚定的信念在内心深处回响:这是我的祖国,这是我的家……

  海漂18年的“赤子”:“我是祖国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

  2009年12月24日,长春用一场大雪迎接了一位国际航空地球物理领域的顶级专家,他就是黄大年。结束了18年的“海漂”生活,踏上了令他魂牵梦萦的祖国大地,那一刻,黄大年满心感慨:“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在这之前,他已经在英国学习和工作了18年,拥有宽广的科研发展平台,曾连续12年在英国剑桥A R K 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带领的是剑桥、牛津的毕业生,甚至是诺贝尔奖提名科学家组成的研发团队,从事的是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离开英国,意味着他要放弃很多,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顶尖的科研团队,学医的妻子在英国苦心经营着的两个诊所……多年后,回想起自己当初的选择,他说:“我没有后悔过”。

  为什么选择回国,这个问题从黄大年回国的那一刻就不断有人问起。黄大年回国后的首批博士生之一,现留校任教的马国庆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谈起了这个话题,在他与黄老师的一次深谈中,黄老师吐露了沉淀在内心的想法:“你们没经历过我们那个年代,你们没经历过在国外生活那么多年,在异国他乡,你就会感觉自己踩在那个土地上,那个地方不是你的国家。”

  许多跟黄大年接触过的人,从他身上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爱国情怀。黄大年生前常与朋友谈起他的偶像,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看到他(邓稼先),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积累知识,学成报国,黄大年在心里笃定着自己的信念。多年前,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的黄大年接到了父亲离世前的最后一通电话,父亲说:“儿子,你是有祖国的人!”几年后母亲离世,留给他的依然是这句话。

  黄大年1958年出生在广西南宁,父母都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本科读到硕士,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黄大年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出国前,他当时向送别他的老师一边挥手一边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离别时许下承诺,归来时满腔热情。

  黄大年没有食言,2009年4月,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的有关材料试探性地用邮件发送给黄大年,让刘财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国家支持我们出国不是为了拿一个学位、享受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的,而是为了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是将来要为国家服务的。”刘财不止一次地听黄大年这样说过。

  几个月后,黄大年教授作为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全职回到吉林大学担任教授,也是第一位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黄大年说。

  能量满格的“超人”:移动的知识宝库,遇到难题,找黄老师

  站在长春市文化广场往北侧望去,是吉林大学一座古老的建筑———地质宫,在五楼的一个房间,以前常常通宵亮着灯光,这是黄大年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两台显示器,一台笔记本电脑,摞成小山的资料,黄大年经常伏案研究,国家的地球物理领域的一项项尖端科研项目,就在他的推动下展开。房间里有一块白色画板,画板上面用吸铁石固定着几张稿纸,密密麻麻写着公式和原理。

  就在这间办公室,马国庆接受南都记者的专访时谈起自己的恩师,他感慨道:“黄老师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他对待科研的态度,他是一个特别纯粹的科学家。”

  马国庆仍能回忆起2015年年底的一天深夜,地质宫507依旧亮着灯,房间里,黄老师伏案研究,面对着一大摞打印材料,他眉头紧锁。天亮以后,就将迎来国家3亿多课题科研项目的答辩,作为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个项目上,没有休假,熬夜更是常事,经常拿烤苞米充饥,之所以是烤的,是因为煮的会滴水,看材料不方便。

  那天晚上,因为项目汇报材料的一些细节问题,黄老师跟团队的人熬夜到凌晨3点多,材料问题解决后,他嘱咐学生先回去休息,自己要再检查下汇报的PPT,最终被劝回家了。“黄老师平时跟我们打成一片,但对待学术问题非常严谨,他对我们讲,‘不能拿着纳税人的钱,交的却是不负责任的成果’。”马国庆说。

  天亮以后,还没到8点,蹬蹬瞪的脚步声传来,地质宫传达室的大爷知道,这是黄老师来了,“他的脚步比较重”。地质宫有一部电梯,他反倒喜欢走楼梯,在国外养成的健身的习惯,回国后因为科研任务繁重,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不论何时,他总是精神饱满地出现在大家面前。项目汇报结束,在场专家对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很多次,黄大年身边的人都不知道他之前一天晚上熬夜到几点,长春的夜晚有些冷,办公室柜子里放着的被褥在沙发上被摊开了,他们就知道,黄老师昨晚又睡在办公室了。

  一年365天,黄大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世界各地出差,办公室的一面墙壁的日程表,满当当的全是工作安排,带领团队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交流,寻求项目合作……每次出差前,秘书王郁涵问他坐什么时候的航班,他总是头也不抬地说:“就今晚最后一班吧”,王郁涵知道,黄老师不想影响白天的工作。

  不出差的日子,黄大年的办公室总是迎接着来自各界的人士,有的是带着项目和团队来的大教授,有的是请教问题的学生,办公室门口经常排着长队,同事们有时会开玩笑:“该给黄老师准备一个叫号器了”。

  来请教问题的人多了,有时候会打乱黄老师的工作计划,但黄老师从没有因此拒绝或者随便讲两句打发掉,“学生、老师,再加上外面项目团队的,每天至少有15人,但黄老师人特别好,知道你是带着问题来的,即使是特别忙的时候,他也肯定会坐下跟你详细聊,直到问题解决了,所以很多本来安排好的事情就要往后拖,经常要熬到后半夜。”黄大年的助手于平说。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里,黄大年就是一个移动的知识宝库,在楼道上经过,他经常会碰到很多请教问题的学生和老师,为了方便讲解,5楼的几个教室都各摆放有一块白色画板,遇到学生请教问题,他就拿起笔哗哗地在画板附着的稿纸上写起来。

  “遇到难题,找黄老师就行,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做”,马国庆和很多学生都说,“黄老师是不是有点太‘超人’了。”

  如兄、如父、如友:每个学生都是璞玉,只要因材施教就都能成才

  “千人计划”专家、科技部主题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深探”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拥有很多身份,而他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

  来过他的办公室的人,也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黄大年的座位旁边,并排摆放着一把椅子,为了指导学生,他习惯跟他们并排坐着。“这是黄老师的习惯,客人来了会把他们请到沙发上,像团队的成员和学生们一样,他会觉得这样坐在一起会比较方便。”黄大年的秘书王郁涵说。

  “黄大年是一个完美的人,同时又是个普通人。说他完美,是他对事业孜孜不倦、埋头钻研,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学生,投身科研事业;说其普通,黄老师就生活在大家身边,也会偶尔去打球、去游泳、去吃烤玉米。”黄大年的挚友、吉林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马芳武说,黄大年的人生诠释了“榜样的力量”。

  2010年,吉林大学启动“名师班主任计划”,鼓励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等名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地探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回忆起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黄老师,“当我问大年老师愿不愿意担任‘李四光试验班’的班主任时,他说‘我非常愿意’。”

  后来他知道,黄老师是希望通过教学,把自己漂泊国外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先进理念和专业知识传授给下一代。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希望他们能够“无所畏惧,充满阳光”。

  如兄、如父、如友,这是学生们眼中的黄老师。担任班主任时,他给班上的24名同学每人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灌输信息时代的先进理念,他会有针对性地帮学生设计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团队成员过来面试,从专业知识到应聘初衷,再到个人发展规划,他都会仔细询问。

  于平说,在黄大年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就都能成才。

  学生周帅跟黄老师说起自己对无人机感兴趣的想法时,黄老师立刻让自己的秘书从自己卡上打钱,送他去考取无人机驾照,对周帅反复强调“有最贵的吗,报那个最贵的,效果好。”2011级博士毕业生侯振隆对数学和编程感兴趣,黄大年就买来相关的书籍鼓励他学习,还手把手从公式推导教起。

  不出差的日子,下午3点,507办公室对面的“茶思屋”热闹非凡,这是除办公室之外,黄老师最常待的地方,名字是他起的,他说边喝茶边跟学生探讨问题,能碰撞出很多火花。房间里有个吧台,他总是习惯站着,喝着咖啡跟学生讨论问题,学生们让他坐下,他总是说“我喜欢站着,站着精神”。

  只要一有时间,黄老师都会跟学生们在一起,远足、徒步、游泳,他都带着学生们一起出去。每次见到学生,都会问他们过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没有,操心学生的生活,帮学生规划工作。“他啥都管,很多未来发展的我们还没考虑过的事情,每次聊到都替学生着急,我们开玩笑都管他叫‘老爹’。”回想起黄老师慈父般的模样,马国庆一脸幸福。

  纯粹的科学家:“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惜时不惜命,连轴转的工作状态,黄大年开始出现胃部痉挛昏厥的状况。2016年6月底,黄老师从办公室的沙发上“咚”的一声摔下来,秘书王郁涵赶忙跑来,“不许跟别人说”,这是醒来后对秘书说的第一句话。第二天,他出现在北京的一个超亿元级别的国家大型项目的评审验收现场,上场前,他吞了一把速效救心丸。

  同年9月的一天,他突然在办公室晕倒,醒来后不顾身体,接着布置工作。同年11月29日凌晨,北京到成都的最晚航班的飞机上,黄大年因腹部痉挛昏迷,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确认自己的电脑,他对旁边同行的人说:“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简单治疗后,他执意要求出院,白天又出现在了会场上。

  为什么这么拼命?同一个团队的“千人计划”专家王献昌很担心:“你这是拿命在做科研啊!”他却在微信朋友圈里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2016年12月4日回到长春后,黄大年被强制做了体检。等结果的那两天,他又急着赶去北京出了趟差。检查结果出来了:胆管癌。

  12月14日,黄大年做了胆管癌的手术,进手术室前,黄老师坚持着自己走进去,在学生眼里,平日里威武高大的黄老师,还在坚持着让他们所有人都放心,学生们绷不住,转身默默擦去眼角的泪水。

  “没事,就是个小手术,我过两天就回去了。”他跟每一个人握手,安慰道。

  进手术室之前,他向科研团队和学生交代了很多事情,手术后,他的科研团队和学生过去看望他,他都会仔细询问项目的进展程度,甚至每一个细节的参评指标是多少,都会仔细询问。

  一张黄大年坐在病床上指导学生的照片,定格了他教书育人的身影。那是手术前一天,学生王泰涵被黄大年叫去病房布置任务,“当时黄老师坐在病床上,谈了两个多小时,每一个细节问题他都告诉我应该怎么做。”直到手术前,他的手肿得很厉害,还是坚持把之前没有讲完的问题仔细地讲给学生。

  2017年1月4日,黄大年陷入深度昏迷,1月8日中午,黄大年因术后并发症,医治无效去世。

  他的病床前,站满了敬爱他的亲人、学生、同事。他的追悼会上,吉大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都来送他最后一程……几个月过去,地质宫507房间还是主人在时的陈列,每天,还是有很多人会来到这间办公室,瞻仰、慰问、默哀、流泪……

  还是在这间房里,马国庆接受南都记者的专访时,腰上系着的,是黄老师生前一直在穿的皮带,“我真的宁愿相信黄老师是出差去了,我真的像失去了父亲一样。我感觉他还在我身边,没有走远……”起身看到靠墙竖着的黑白照片的那一刻,马国庆的眼角泛起了泪光。

  黄大年走了,但是他的科研团队还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今年,他的两个博士生毕业,顺利留校,加入到了黄大年的科研团队,学生周文月去剑桥留学的推荐信,黄老师在手术前已经写好,“要出去,出去了要回来”,再次说出黄老师生前对她嘱咐的话,周文月泪流满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