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北京城市发展之魂

发布时间:2018-02-04 00:30 | 来源:北京日报 2018-01-22 14版 | 查看:595次

——北京文化内涵的深入阐释与挖掘

  话题嘉宾

  阎崇年 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沈湘平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影响力研究中心主任

  李建盛 北京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

  沈望舒 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

  李鑫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辑研究部副主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千年古都和当代中国的首都,文化也是北京城市发展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首都文化建设,两次视察北京都对北京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为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之一。蔡奇同志指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特别是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那么,该怎样认识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和定位?如何深入理解北京文化的内涵?如何在新时代发挥北京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本刊特邀请专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编者  

  ■文化是北京的魅力之源,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与价值正越来越凸显

  主持人:北京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北京的金字招牌。北京具有怎样的文化内蕴?怎样看待文化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

  阎崇年:北京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北京文化、汉族文化、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集合体,是中华文化之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东和南部沿海及岛屿海洋文化的中心。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属性让不同文化基因的交融和传播变得可能。在帝制时期,各地举人要来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尽管每3年一次,每次的规模约一到两万人,但这些人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拥有学识、志向和影响力的人。他们在当时的北京不仅参加考试,客观上也将自己在北京受到的礼仪法治、文化典籍、建筑园林、风土人情等熏陶带回各地,从而成为北京引领全国文化的鲜活载体。可以说,在元明清三代的600余年之中,几乎当时所有的文化名人都到过北京。

  时至今日,北京不仅是全国文化中心,也已经成为世界著名都市,人员往来以及文化的吸收、扩散范围早已由过去的国内各地扩大到整个世界。这便对新时期北京做好文化的建设和引领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勇:文化是北京的魅力之源。北京作为我国的首善之区,其重要作用固然体现在它作为政治中心的特殊功能,但同时也体现在它作为文化中心的无可取代的地位。没有强大而雄厚的文化实力作为依托,其政治中心的作用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特性对现实的经济、政治产生潜在的制约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今天,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与价值正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北京是这样一个城市,它能使每一个居住以至过往的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文化吸引力,感受到它那浑然一体、渊深博大的文化氛围,全身心地体验它那独特的文化内蕴。然而到底什么是北京文化?北京文化的历史地位、现实面貌是怎样的?北京文化的未来之路是什么?这些既具有理论性又充满实践性的问题始终摆在每一个关心北京发展的人面前。

  ■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要完整而深入地把握北京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结构的多样性

  主持人:如何理解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和定位?

  李建盛: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其文化的性质、内涵、结构和功能,既具有作为国家首都的普遍性,也具有北京作为地域性城市的特殊性;同时,北京作为现代国际城市,其文化的维度也远远超出了地域性城市的概念。因此,无论其内涵、结构还是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而多维的。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其文化的总体构成,可以大致概述为以下具有丰富内涵和强大功能的八大文化结构。(1)国家首都文化: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文化应有体现国家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中华传统文化: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也是汇聚、继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中心;(3)历史名城文化:北京是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深厚丰富,是北京具有历史文化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现代国际文化: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也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对话的中心,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建构现代国际文化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职能;(5)科教创新文化:北京是国家的科技、教育中心,不仅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丰富,而且具有强大的人才优势和文化创新优势,发挥着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支撑性作用;(6)北京特色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北京形成的丰富、浓郁和深厚的地域特色文化,是北京作为地域性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在北京城市日益现代化中具有持续地域魅力的文化要素;(7)创意产业文化:近年来,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具有全国领先优势的创意产业文化,发挥着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创新发展的作用;(8)宜居城市文化:与其它城市相比,北京有比较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宜居城市文化成了今日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都文化是北京文化的根脉和底色,代表中华文化特质和当时文化发展最高水平并积淀传承至今的文化结构、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

  主持人:北京文化首先是首都文化。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请谈谈您是如何理解古都文化的?古都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张勃: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古都。北京古都文化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史时期围绕北京建都以及北京成为都城后形成的与都城性质关系密切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与建都北京有关的文化。古人建都,历来重视选址和都城的规划设计,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原则和制度。比如选址时考虑“天下之中”的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势、交通条件、攻守利弊、历史基础等诸多因素;规划时遵循象天法地原则以及《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设计的基本要求等。围绕着为什么要在北京建都以及在北京规划建设什么样的都城的讨论与实践,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是北京成为都城后形成的与都城性质关系密切的那部分文化。北京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城,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都城文化,既有物质的层面,又有非物质的层面。主要包括城池宫殿坛庙苑囿建筑、街衢民居、陵寝墓葬、道路交通、河湖体系、国家礼制、宗教文化、学术艺术、服饰饮食、歌舞竞技、地名文化、传统村落、传统口头文学、手工技艺、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主持人:古都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哪些特色?

  沈湘平:北京古都文化代表中华文化特质和当时文化发展最高水平并积淀传承至今的文化结构、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方正庄严。作为五朝帝都,北京文化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的正统意识。在建筑格局上,北京依据“天人合一,法天而治,象天设都”的传统都城规划理念,遵循辨正方位、讲求对称、突出中心的原则,“图皇基于亿载,度宏规而大起”。

  二是雍容博大。作为帝都文化的集中体现,北京古都文化具有从容大气、雍容华贵的气质,她是城市文化、都城文化中的“贵族”。其无与伦比的恢弘壮丽、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是这种气质、气派最直观的体现。时至今日,在“一城三带”的格局中,古都文化呈现为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浩瀚古籍里的文字、体现于广大市民的言行之中。

  三是崇文厚德。北京作为古代全国政治中心,建都、定都北京的历代帝王都尊崇儒家思想,强调以文教化。中央政府在这里设置国子监等大量文化机构,组织殿试等系列文化活动,京师与全国各地以及其他国家、地区之间都有着多样的文化联系与交流,北京成为人才渊薮和文化津梁,形成崇尚人文的传统和“郁郁乎文哉”的气象。

  四是协和宁远。北京位于东北平原、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三个不同自然地理单元的交汇部,处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处和东北、西北、西南几条古代大道的交汇点。北京历朝历代总体上以开放、讲信修睦的态度对待世界交往,致力于构建和平、合作的天下秩序。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中西文化的交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会通,为北京协和天下、长治久安的文化特色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北京红色文化波澜壮阔、丰富厚重、地位独特

  主持人:北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初孕育地,特别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不仅地位独特,而且凝聚着无比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请您谈一谈对北京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

  沈湘平:北京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的文化基因,是一座英雄之城、革命之城、红色之城。北京的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的,是极具中国特色、首都风范的先进文化。近代以降,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地;这里是马克思主义火种最早的引入地,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初孕育地;这里是一二·九运动的主战场,在这里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战的第一枪;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宣告地,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之地,党中央在这里领导新中国开辟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地,中国人民在困难中闯出一条新路,使国家日益富强,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的顽强生命力,也因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五四运动以来,北京在革命中新生,在建设中发展,在改革中巨变。北京的建设、改革和发展,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

  李鑫:北京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来看,红色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具体地说北京红色文化是指革命战争年代在北京形成的革命文物、战争遗址、纪念地、文献、文学作品和老一辈革命者的革命精神等,革命文物、战争遗址、纪念地、文献、文学作品是北京红色文化物质产品的现实体现,是红色文化活动方式的载体。按不同的历史时期及重大历史事件分类有: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天安门广场与城楼、北京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等。按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分类有:李大钊烈士陵园、毛主席纪念堂、鲁迅博物馆、宋庆龄故居、八宝山革命公墓等。

  ■“京味儿”是一种北京独有的气质,京味文化是北京文化中最鲜活、最接地气的部分

  主持人:谈北京文化内涵, 不可不谈作为北京独有的文化气质,即“京味文化”,如何理解“京味文化”的特质和品格?

  刘勇:人们往往用“京味儿”来概括北京文化的特点。“京味儿”是一种北京独有的气质,一种代表着京城文化态度和审美趣味的精神风貌。

  从来源上讲,京味文化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乡土味,即北京城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习俗;其次是传统味,即古都文化的积淀和老北京人的人格、心态;最后是市井味,即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品格气质。从历史形成的角度看,京味文化就其载体而言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即王官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北京是封建时代的天子之都,帝王居住的紫禁城庄重高华,以其王者气象、帝王风范泽被京师。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沉静肃穆,沉积着诗书情韵和儒雅格调。住在胡同、四合院里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则是四平八稳、大大方方。王官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具有不同的文化表征,它们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共同铸造了京味文化的特质和品行。

  沈湘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是晚清、民国之际,北京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韵味的市井文化,即京味文化。京味文化是北京寻常百姓的文化,体现在老百姓的全部生活之中,是北京文化中最鲜活、最接地气的部分。京味文化的主要特质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诚信重礼。京味文化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养成了一种讲究诚信、注重礼仪的古朴民风。北京人向以凡事讲究礼数、“有礼有面”著称,“彬彬有礼”四个字早已融入北京文化的每一个“细胞”里。老舍先生曾经不无自豪地说,北京城中“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

  二是通达自在。京味文化继承和弘扬了元代以来的市民文化精神,追求个性自由、闲适安乐。北京人居于京城当然重视社会地位,却又视富贵如浮云,并不刻意追求闻达,更瞧不起蝇营狗苟。无论生活水平是高是低,人生顺遂还是坎坷,京味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安适闲散、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三是雅俗共赏。在北京,传统上作为俗文化的平民文化与宫廷文化、缙绅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层级间能和平共处,又相互影响。京味文化就是在雅俗文化之间互鉴互易、相生相济基础上形成的,从而既具备北京地方韵味,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宫廷气象与鸿儒风范;既具有多元的品位,又具有较高的追求。

  四是和乐交融。京味文化是不同地域、民族、阶层文化会通、交融的结果。这样一种交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满世俗情趣的愉悦互动。比如,在戏曲方面,国粹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徽班,徽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才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煌煌国粹。不同文化的和乐交融,共同熔铸了开放、包容、大气、生机勃勃的京腔、京韵与京味。

  ■创新已经融入北京文化的血脉,成为北京文化的基因,化成内在的精神追求

  主持人:北京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创新,那么您如何理解北京的创新文化呢?

  沈湘平:北京发展的历史事实上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已经融入北京文化的血脉,成为北京的文化基因,化成内在的精神追求。

  作为首都,北京是全国瞩目的焦点,是国家稳固的定海神针,保持基本文化精神的延续与稳定是首都的重要使命。但北京并不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敢于自我革命。近年来,针对首都发展中的“大城市病”,北京毅然决定疏解非首都功能,通州城市副中心、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等重大决策应运而生。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宏伟战略中,正确处理“都”与“城”、“舍”与“得”的关系,疏解与提升的关系,“一核”与“两翼”的关系 ,既突出首都的核心功能,又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和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在首都发展进程中,北京虽经历不少波折,但一次次脱胎换骨,都体现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事求是,准确定位,不断调整,逐步完善,形成了在稳定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的文化特质。

  北京是国家理念、制度、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富集了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国家级创新资源和平台。北京是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乃至企业、市场渠道最为密集的地区。全国半数以上的两院院士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中关村是北京创新的一个缩影,北京正发挥创新要素高端富集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肩负推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北京还引领全国乃至世界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发展的方向。北京正成为国际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创意之都和时尚设计之都。北京正以清新、健康的大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文化精品,引领积极向上的时代潮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方向,坚持“首善”的“首都领跑”

  主持人: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其文化建设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具有指向性、引领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您谈谈北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都,如何发挥好文化建设的示范作用?

  阎崇年:孔子在《论语》中讲仁,“仁”字出现110次;又讲“善”,他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其中这个“善”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42次。善就是仁,也就是爱。因此,全国各地区、各民族都讲善,但北京是全国“首善之区”。未来北京在发挥首善之区的文化功能时,应继续把握好一个“善”字,做到以仁爱友善为美。西方文化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只有做到去粗取精,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才更有利于北京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继续领跑。

  沈望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北京文化首要的核心功能就是“首善”。“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定都北京后的新中国首都建设承谋“首善”创一流精神,且在认识不断提升中,使首都文化核心功能量质齐进。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王岐山同志关于“北京市为全国作出表率、当好首善”的希望,可以概括北京文化核心功能的简明模式——以“首善”追求与首都担当为旗帜来服务大局的中国特色“首都观”。中国首都的意义价值在于文明高位,追求“首善”的“首都领跑”,从而发挥激励全市、带动全国的核心功能。

  张勃:将“首善”之名赋予首都,不是简单的一个说法,而是包含着对首都性质与功能的肯定和期许。“首善”即首都理应为“万国之表”,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尤其是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方面走在其他地方的前面,率先达到更好的状态,并对其他地方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这促使北京一直有着“首善”的自我期许,并朝向“首善”不断努力。

  李建盛: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其文化建设发展承担着国家文化价值导向的职责,是国家和民族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的承载中心和传播中心,先进文化之都应该成为价值导向之都。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应当发挥首都的优势,集中首都的力量,不仅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首都国民教育、首都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首都改革开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首都城市建设和科学发展的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价值规范。

  ■北京文化理应站在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上,以开放的胸襟,熔铸多元并存、丰富多彩的文化格局

  主持人:展望未来,您认为北京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刘勇: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外来文化逐渐对中国文化形成全面渗透的态势,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尤为深广和剧烈。北京文化理应站在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上,以开放的胸襟,熔铸多元并存、丰富多彩的文化格局。北京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浪涛层层相叠、前后相推是其生命力所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北京文化保持绵延不绝、生机旺盛的关键在于不断更新和超越自我。只有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应时代精神的感召,以现代意识和开拓眼光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明,北京才能在当前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建设富有民族性和时代感的北京文化新面貌。这既是北京文化博大精深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北京文化与时俱进的必由之路。

  李建盛:从“文化中心”和“城市”两个维度结合起来看,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应该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它既是文化的城市,更是文化的中心城市。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城市,应该是引领文化创新发展的城市。文化作为实践,文化的讨论、文化政治学、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所有这些都是而且一直是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造力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影响力,创新既是增强北京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前提,更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必要基础。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应该是在国际城市体系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城市。这意味着北京不仅在世界城市文化发展坐标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坐标上定位自身的发展。我们发现每一个独特的城市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规划风格——这种规划风格经常会影响全球化的力量,同时也被这些力量所塑造着。在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体系中定位自身的战略发展,更需要一种立足于自身发展目标的世界性和全球性战略视野。

  (主持人:黄月平 常克省)  

  阅读延伸

  近现代历史名人笔下的北京及北京文化

  林语堂:什么东西最能体现老北京的精神?是它宏伟、辉煌的宫殿和古老寺庙吗?是它的大庭院和大公园吗?还是那些带着老年人独有的庄重天性站立在售货摊旁的卖花生的长胡子老人?人们不知道,也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它是许多世纪以来形成的不可名状的魅力。

  邓云乡: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栏曲折,有露有藏。如果条件好,几个四合院连在一起,那除去合之外,又多了一个深字。“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这样纯中国式的诗境,其感人深处,是和古老的四合院建筑分不开的。

  陆晶清:天安门静肃庄严的夜景有何处及得?长安街的夹道浓荫不会逊于巴黎凯旋门内那两排梧桐,负重晚归的骆驼,小胡同中的清脆的梆声,都是画,是诗。就从那时起我便爱北平直到今天,将至永远!(张普)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