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半日闲谭)

发布时间:2018-04-21 21:55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21日 12 版 | 查看:981次

李建永

人常说:“俗话说得好。”这不仅仅是引用或生发某一句俗话时所使用的语辞和套话,同时也是对俗话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中肯评价。俗话亦称俗谚、谚语。它本该是传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处处有根,言简意深,直指人心,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是人民的词典,从中真切地感知和领略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品格风骨。

  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真。《韩非子》有言:“古无虚谚。”由于谚语是我们的先民通过口耳相传源远流长传承下来的,真实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不然,谁会将一句套话、假话抑或虚与委蛇的话,一代又一代“义务”地接力传递下来呢?孔子曰:“修辞立其诚。”真诚与真实,乃讲话作文的第一要义。俗话说:“十句谚语十句真,一方水土一方人。”还说,“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谚语之天然本真,诚如唐诗所谓“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完全是通过不加修饰地自然呈现出来的。

  俗话有说:“千两纹银万两金,难抵父母在世恩。”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才会将“有的”儿女家里的东西,悄悄转递到“没的”儿女家里。俗话还说:“少不离家是废人,老不离家是贵人。”这句看似纯然谈人事的谚语,其实包含着天道与自然法则。少年似春天,是生长、拔节、发展的时节,窝在家里荒废光阴,岂不成了“废人”?老年如冬天,是淡泊、潜藏、收山的季节,守在家里颐养天年,那不等于“贵人”?类似的俗谚还有,“少年读书,如石板刻字;中年读书,如粉笔写字;老年读书,如水面画字”,等等。俗谚是真言,也是箴言,但箴言首先必须是真言。

  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善。有道是,“知行合一是善”,善是人心的指归。而现实中最大的问题却在于,知善是一码事儿,行善则是另一码事儿。俗话常说:“嘴里念的《金刚经》,怀里揣的豺狼心。”西谚亦云:“舌尖儿上挂着上帝,心窝儿里藏着魔鬼。”可见此类口是心非、言清行浊的恶人恶行,古今中外,并不罕见。贪官和恶人也知道善是美好而光荣的,因为他们所极力表现出的种种伪善,恰恰是借助人们对美德所表示的礼赞和景仰以售其奸。

  谚语的善,在于它的益世功能和实用价值。谚语是人类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金子。千百年来,谚语保留着许多对生产生活颇有用处,对世道人心颇有教益的东西。譬如,“春捂秋冻”(养生),“吃饭先喝汤,到老不受伤”(饮食),“一房好媳妇,三代好儿孙”(婚姻),“惊蛰百虫动,走马快耕田”(生产),“花开在春天,人学在少年”(励志),“凡人败德坏名,钱财占了八分”(警世),等等。

  谚语虽是黎民百姓的家常话,但在家长里短中却包含着生活哲理与人生哲学。谚语的内容内涵,几乎都是向上向善的;纵使伤时骂世,也是从反面来隐喻劝善的。俗话说:“打一个比方劝一个人。”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如知时节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是从未上过学的人之父母,亦可用谚语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谚语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经验之谈”。谚语是人生的向导。

  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美。有道是,“情景合一是美”。俗谚“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典型一例。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讲过:“美是生活。”作为全景式反映生活的谚语,其本身就是美的集合。俗话说:“养儿不用屙金尿银,但能见景生情。”生活中常见的这种其乐融融的骨肉亲情,体现的即是天伦之乐,人伦之美。俗话还说:“一白一黑是一天,一青一黄是一年。”青黄黑白,四季晨昏,设色对比,简单分明。俗话又说:“人是正月正,景是九月九。”老百姓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正月正”乃大年初一,这一天,每一个人都有钱有闲有精神!“九月九”已入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凉爽宜人,橙黄橘绿,美景无限。正月正的人,九月九的景,风光鲜丽,正当其时。此类俗谚,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交融,美美与共。

  可以说,所有的谚语都似比喻,所有的比喻都是诗文。诗意是美,隽永是美,幽默是美,思想是美,物我交融、情景合一是真美,朴素自然、俗中见雅是大美。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俗话所关注的从来是大地和人民,所深入的永远是生活与心灵。自古及今,它就像空气和泥土,其存在价值和用世功能,不仅百姓日用而不知,即使学术界、思想界或许亦未曾意识到它的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并真正加以重视起来。俗话说:“是真佛只说家常。”说一声“粗布衣裳家常饭,吃不俗,穿不烂”,你说它该有多朴实,多深刻,多精辟!它是名副其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活的哲学。形式上的大白话、大实话,内容上的乡土气、泥土味,正是它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的真谛所在;也是它称之为文化、融心化人的根本所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