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该如何读书

发布时间:2018-04-23 20:0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4月23日 11 版 | 查看:979次

人为什么要读书?在南开大学传播学系教授刘畅看来,心之官则思,人是思考的动物,思考是人的一种属性,同时人是一种意义性动物。加拿大曾做过一个关于感官剥夺的实验,证明将人的感官剥夺后,人的神经会出现紊乱,身体出现各种不适。感官剥夺的背后是对意义的剥夺,意义消失,世界可能随之消亡。读书能够给意义世界充电,提供养料。

  读书就是一种放松。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李法军认为,读书是一种让人惬意而且优雅的行为,闲时读书就是生活。他援引清代贤者金缨之语“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并将此解读为,唯有读书,才可能让自己成为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同是人类学系副教授余成普则告诫同学们,多年以后,可能你会忘记上过的课程甚至授课的老师,但是假如你实实在在地读过几本好书,写过几段读书笔记,这些文字就会铭刻在你的身体和记忆里,成为你美好学生时代的一部分,影响你的思想和视野,成为人生财富。

  读书能跨越时空距离,体验生命的多元。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陈鹏认为,阅读能够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精神世界,形成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追求,让人们的思维体系更加具有逻辑性,使人们透彻地洞悉人世间的各种情理,从而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精神支撑。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岫庐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在她看来,中国文明里,与“以食为天”相匹配的,是“奉诗为经”。这二者都是传统中国人敬畏天地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古典式灵肉一致的重要体现。到了现代,“以食为天”与“奉诗为经”分离,各经磨难。没有“奉诗为经”护航,“以食为天”的生活可能不保。

  大学生应该广泛阅读。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副教授何永江表示,现在是国际化社会,人与人之间应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如果对整个社会、人类历史包括宇宙生命的理解更深,自然而然会对生命和人类社会心怀更多敬畏。对于如何选择图书,何永江认为一方面可遵从老师学者的经验介绍,另一方面可依靠网络媒体等推荐。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去尝试、去挑选,挑选书籍的过程就是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辩证的过程。

  遵循内心选择读书或许为更好的选择。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副教授姚达兑对看似“理所当然”也“轻而易举”的教师荐书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一是年纪渐长渐知当戒好为人师,尤其是面对更年轻的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或许才是高明的方式;二是世间书籍本是相连,一本连着一本,有心读书者也不必过多推荐,循序渐进自会摸索到值得阅读的好书。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教授谢有顺则推荐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我国的《世说新语》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生活中的片断、故事,都可以入文,也都大有深意,每一则故事背后都隐含着纯粹的中国智慧。这样的书,才是最好的枕边书。《罪与罚》完整体现了人类的内心世界有多深邃,痛苦有多深,痛苦之后的忏悔又有多么珍贵;《小王子》虽然是一本童话,却能够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彻,甚至把人生变成了一个象征,而且还这么有趣、这么令人伤感,堪称奇书。”

  刘畅认为,阅读首先要打好根基,解决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他推荐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这本书可了解一个以精神意义为快乐的人的状态,了解人为什么是意义动物。

  大学生应静心读书,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我相信人的身心是一个有灵的机器,书读得多了,自然也就通了。”姚达兑坦言,读书者要静心、虚心、恒心,一本接着一本地读,仔细地、反复地读。

  在刘畅看来,兴趣的产生在于获得感,精神的获得感更为重要。读书的时候要独立思考,写成文章,慢慢地形成习惯后即使外力阻止,也会自觉读书。他还提到,读书时要擅于让不同的知识点发生连接。“读书者是一种媒介,使不同的书产生联系,当两个完全不相关的知识点产生联系时,创新也就随之产生。”他认为,读书需明白什么是重复,什么是创新。

  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沈榆平告诉大学生:“最充实的事情,莫过于在图书馆安静地阅读一本书,乃至忘记时间。”

中山大学 梁心璐 南开大学 伍玉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