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后”全国公益之星(图)

发布时间:2009-11-15 00:15 | 来源:公益时报网 2009-11-11 | 查看:941次

青年支教志愿者潘世鹏(中国好人网配图)

  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老龄协会、中华慈善总会等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暨“全国优秀公益人物”表彰大会国庆节前夕在北京召开。来自我省的青年支教志愿者潘世鹏与陈光标等人一起被授予“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称号。全国政协副主席邓朴方亲自为小潘颁奖。

  “我是怀着感恩的心进行支教的,因为我也来自一个贫困家庭,也受到了好多热心人的资助……”颁奖会上,潘世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放弃高薪,深山支教

  1984年,潘世鹏出生在郎溪县姚村乡潘村一个贫困农家。 2003年他考取了池州师专,可贫困的家却根本拿不出上学的费用,是郎溪团县委的“栋梁工程”资助他跨入了大学校门。大学期间,辅导员帮助潘世鹏加入“家教服务中心”,提供多种勤工俭学的机会,解决了他的生活费用。

  “今生我一定要为贫困孩子做些什么。 ”怀着感激,潘世鹏积极参加学校志愿者活动,暑假回家乡为留守儿童义务开办“爱心助学补习班”。

  2006年7月,毕业后的潘世鹏被曾实习过的宁波新东方女子医院留用,并被提拔为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优越的工作条件、高薪没有拴住潘世鹏的心,他要实现“为贫困孩子做些事”的理想。 2007年8月,他婉谢了总经理的诚恳挽留,放弃高薪,来到皖南山区泾县民办学校---凌云中学任教。

  潘世鹏任教的七年级某班有16名“留守儿童”,年仅23岁的潘世鹏当起了“代理家长”。他的宿舍里有两件“宝”:一件是装有针线、纽扣和各种颜色布头的笸箩,一件是小药箱。学生的衣服破了、纽扣掉了,潘世鹏就给他们补、钉;学生哪儿磕破了或者感冒发烧,他就及时地给他们包扎、吃药。每到周末,潘世鹏就把手机给“留守儿童”打亲情电话。家长们感动地说:“潘老师的手机成了免费公用电话了。 ”

  潘世鹏组织学生成立“绿色环保小分队”,上街捡拾废旧物品,到河边清理塑料袋,向村民宣传环保,把卖废品的钱积攒起来给特困同学买学习用品。

  凌云中学地处偏僻的山区,只有两个班35名学生,校舍是租借的几间平房,条件非常艰苦,和他同时来的两个教师工作一个月就走了。由于学校经济困难,潘世鹏有时一连几个月拿不到工资。面对窘困的学校,想到困难的家还靠他这个长子帮助,潘世鹏曾一度动摇过。可当他一走上讲台,看到山区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看到他们在自己教导下的点点进步……潘世鹏眼眶湿润了。他在日记中写道: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顶一顶就过去了。

  然而不久,因经济困难,潘世鹏任教的这所民办学校倒闭了。

  忍痛抉择,再赴山区

  2008年7月,省里选招“三支一扶”大学生,潘世鹏准备报名参加考试。此时,扬州一所知名学校向他发出了邀请,给他高薪还解决住房。父母知道后竭力要求他去扬州的学校。

  支教,将又一次过着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到扬州去工作,不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还能帮弟弟在城里找一份好的工作,因为弟弟为了让他读完大学,初中刚毕业就到处打工。潘世鹏陷入了两难。“现在找一份好的、稳定的工作容易吗?你如果真要去支教,我俩就分手,”这时,相恋三年的女友又想用分手留住他。

  夜晚,潘世鹏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起了在凌云中学的生活,虽然有苦、有累、有委屈,但是淳朴善良的家长却给了他真诚的关怀。在学校发不出生活费,自己濒临“断顿”时,家长给他送来了蔬菜、米。那年中秋节,学生严文红的爸爸得知他一人在学校,走了十几里山路接他到家过节……再三考虑后,潘世鹏对爸爸说:“我们家是需要钱,但我就是因为得到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才读完大学的,现在我应该尽力去帮助那些穷孩子。 ”

  潘世鹏通过了“三支一扶”考试,来到皖南山区---池州贵池区高坦中学支教。不久,女友正式向他提出分手。这犹如晴天霹雳,把潘世鹏击懵了。 “为了支教,我‘丢’了女友,我真的选择错了?难道我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潘世鹏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憔悴了许多。学生似乎知道了什么,上课时纪律出奇得好,下课了那些爱打闹的男生也静静坐在位子上。一个女生在作业本里夹了一张纸条:潘老师,我们知道了你的事,你会走吗?这句话让潘世鹏揪心地疼。他走上讲台,看着这群天真、淳朴的孩子:“同学们,我不会离开你们的! ”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潘世鹏热泪盈眶……

  耕耘奉献,体现价值

  高坦中学没有活动场所,没有课外图书,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其单调。潘世鹏决心改变这种现状,他建立了“留守孩子之家”,并积极联络社会各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期间打印材料、往返交通等方面花费的费用都是从自己的生活补贴中节省下来的,没有向支教学校要过一分钱。在他四处奔走下,省、池州市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办公室将“春苗书屋”落户该校,结束了山里孩子们没书借阅的经历。今年8月,经他联络,母校池州学院的师生们送来了捐赠的学习用品,还在该校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潘世鹏还领着学生创办了校园文学刊物---《秋浦河》,组织学生到农村、企业体验生活,指导学生写作。课堂上他想方设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小灶”,周末翻山越岭去家访……

  两个学期过去了,孩子们喜欢上了这位帅气、善良的小潘老师。

  近年来,潘世鹏获得了许多殊荣:宣城市“精神文明十佳”,安徽省“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中国教育在线校园团体风云人物,首届“安徽慈善奖”。其事迹被评为今年8月全省精神文明十佳事迹……众多大学生在网上对他的行为表达了敬意:新华网友评论说,“感动!这样年龄的青年有这样的志向,现在太少了,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人生价值。 ”人民网网友评论说,“你是80后的楷模,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

  如今,载誉归来的潘世鹏依然在池州高坦中学支教。多年来他心里始终充满着对家庭、对弟弟的愧疚。他的家人现在依然住着爷爷盖的四间土瓦房,本该继续上学的弟弟还在上海打工。

  潘世鹏感言

  支教对我而言,只是在尽自己一点力量而已。我常常想人不能只活在物质生活中,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物质的清贫只是短暂的,我还年轻,以后只要勤劳肯干,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所以我不想就是为了生存而活着,而想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刘文生 王晓雨)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