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大学生的公益实践之路

发布时间:2009-12-03 09:05 | 来源:公益时报文化版01版 2009-11-30 | 查看:1757次

  ■ 实习记者 吴燕辛

  他是2007年毕业的一名普通大学生,在刚刚步入社会时,他选择离开外企公司,去边远山区的希望小学支教,他就是刘雨村。

   从不理解到理解

  刘雨村出生在四川达州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直到2003年他考上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的那一年,他都未曾想过他与公益事业、与希望小学将结下怎样的缘分。

  2007年6月,刚刚在外企工作了两个月的刘雨村决定辞掉收入颇丰的外企工作,走进贫困山区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当一年的老师,这样的选择让刘雨村的父母很难接受。辛辛苦苦培养了这么多年,儿子终于大学毕业了,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为什么突然决定抛弃一切,一定要去希望小学支教呢?刘雨村的选择不仅让老两口想不明白,连当时已经交往了两年的女朋友也想不明白。为此,他的女朋友还跟他分了手。

  在刘雨村去四川支教后,本来不支持他去贫困山区支教的朋友们,断断续续听他讲了希望小学的情况之后,逐渐也能够理解和支持他的选择了。有一次,在美国读书的同学给刘雨村打来了电话,当时他正在发愁没有给学生们办晚会的经费,免不了在电话里跟同学说说希望小学的事儿。这位还在美国靠刷盘子打工挣钱读书的同学听了刘雨村的困难,立即就决定给刘雨村汇100美元过去支持他的支教工作。

  冬天,刘雨村发现,自己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因为家里条件不好,甚至没有鞋子穿,在大冬天光脚走路来上学,他的心里说不出来的难过。于是,他决定给这50多名孩子每个人买一双鞋。在军校读书的一个同学听说这件事情,直接汇了一千块钱到他的账户。他对刘雨村说:“算上我的一份。”

   艰苦的环境

  刘雨村支教的四川自贡市富顺县富世福和希望小学,需要从自贡市坐3个钟头的小公共才能到。校园不小,足足有一两亩,但这所98年援建的希望小学至今已经使用了将近十年了。操场的水泥地上三三两两地不断出现裂缝,从这些细小的裂缝中,每年都会长出很多野草。教室原本是白色的墙面已经由于多年无人打理,显得灰灰土土的。孩子们的课桌非常简陋,就像用木板搭成的一条高大板凳,褐色的木板上甚至没有涂清漆。看着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认真上课,刘雨村被深深地触动了。他告诉自己,环境再艰苦,为了这些孩子他也不能放弃。

  希望小学这样艰苦的环境令一些分配到其他地区支教的志愿者望而却步。有些为了能够保研而申请支教的志愿者在希望小学呆了不到一个月就申请返回城市。刘雨村却在这里坚持了下来,就这样踏踏实实地在希望小学教了一年的书。

   那一摞不敢看的信

  冬去春来,2008年6月30日刘雨村教的毕业班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第六年的课程。他主教的英语课,班里的学生得80分以上的人占全班人数的90%,及格率100%。在其他学校的学生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就已经开始学英语的时候,这些希望小学的学生还不知道何为“ABC”,又有谁知道在这样的成绩背后,刘雨村付出了多少?

  刘雨村说,他至今记得他给六年级学生上的第一堂英语课。当他在黑板上写下英文字母“ABCD”问有哪位学生会读的时候,学生们站起来念的全是汉语拼音的“阿”、“波”、“疵”、“得”。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让这些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就能认全英文字母,会拼写英文单词,还可以用英文进行简单句子的交流的。但学校的全体师生都知道,只有刘雨村老师会给学生每天补课直到晚上六七点,只有他会在放学后组织学生们参加兴趣班,为孩子们开拓眼界,并教孩子们灵活学习的方法。

  没有机会亲眼见到刘雨村是如何给孩子们讲课的,不过他给记者讲了两个小故事,孩子们对刘老师的喜欢由此可见一斑。

  08年5月份的某一天,刘雨村在希望小学办公室正在午休,忽然听见敲门声,打开门却发现门口没有人,一个三年级的小姑娘已经跑远了,门口是她留下的十几封信。打开第一封信,信纸上学生们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我们喜欢你,你能不能不走,我们一辈子记得你……”一些比较生僻的字,三年级的孩子还不会写,他们就用汉语拼音。看着这些夹杂着汉语拼音的信,孩子们质朴的脸庞浮现在刘雨村的眼前,他再也不敢看下去,只怕自己看完这些信就再也不忍心离开这些纯真的孩子。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