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图)

发布时间:2019-11-19 21:3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1月19日 12 版 | 查看:755次

一线的石油工人。中国科学院大学 涂植鹏/摄

  “你们这不是创新,是瞎创新!安全问题都不考虑,简直在胡闹!”一个身高一米六五左右,戴着白色安全帽的人指着正在进行压裂作业的机器,对着玉门油田作业公司海外项目部经理景海福大声呵斥道。

  这样的情况在玉门油田井下作业公司的作业现场很常见,这位对员工的工作疏忽丝毫不留情面,现场就骂的人正是玉门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党委书记、经理曹卫东。

  斥责声刚落,曹卫东就在作业区前方的空地上蹲了下来,伸出手指开始比划起来,他先指出了作业区当前存在的安全隐患,画了个叉,又大致画出了解决方案,问道:“这样才能保障安全和效益,对吧?”周围的几个人频频点头。

  曹卫东是生在玉门长在玉门的“油二代”,因为从小受在玉门油田工作了一辈子的父亲的影响,他认为成为一名石油人是一件“荣耀”的事。1997年,曹卫东从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毫不犹豫回到玉门油田,成为一名钻井工人,做起了他认为“荣耀”的事。

  “我是从工作一线走出去的,知道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必须回到一线”,从钻井工到队长到作业公司经理,曹卫东一直没有离开钻井一线。

  曹卫东分管3支修井工作队,要负责100多口油井的维修作业,在玉门的戈壁滩上,油井与油井之间的距离少有几百米,多则上千米。一周内,曹卫东至少有5天是走进作业现场的,早上9点出门,往往要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

  曹卫东说,员工们都怕他,因为他对钻井工作信手拈来。“哪里有问题,我一听一看一摸就能知道。”他说,他分管的每一口井,都知道具体运作情况,在现场总能抓住“痛点”,问得员工哑口无言。

  但员工们也喜欢曹卫东,他把多年在钻井队工作积累的好的经验汇编成册,系统地让大家学习,现场解决难题,让井下工作安全、效率、质量问题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我来就是解决问题,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少说空话”,一到作业现场,曹卫东和员工们没有寒暄,直奔现场,他会破口大骂“这是瞎搞”,也会指责各项工作不到位,但是不变的是他指出问题也解决问题,给作业现场的员工们解决后顾之忧。

  曹卫东喜欢在作业现场和员工一起吃盒饭,抛开工作聊家常。一次,在现场和员工一起吃盒饭的时候,他观察到一位员工对着饭无从下口,而且上午工作时也心不在焉,积极性不高。曹卫东推断,他一定遇上烦心事了,便上前慰问。

  了解后才知道,这位员工家里的母亲生病了,但好的医院里没有床位,他的母亲住不了,这才担忧得吃不下饭。曹卫东了解情况后,立刻利用自己的关系,让这位员工的母亲住上院治病。

  “员工们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减轻压力,用心工作。”曹卫东说,在作业现场,最让他放不下的还是安全问题。

  每根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的油管,要从十几米的高空往下落,一是安全问题谁负责,还有就是残留在油管上的油落在地上,对环境造成污染怎么办?

  “安全是大家的事情,要做到全员参与,全覆盖”,曹卫东领着工作队的人一起想办法,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做到环保作业。“每个平凡的岗位都有创新的点”,他鼓励大家献言献策,创新思路。最终油管采用滑道落地的方式,保证了高空下降油管的安全性。

  残油问题,不仅要考虑环保问题,还要考虑成本和可利用性,用木头体积太大,成本还高,被否决了。后来他们设计了两种方案,一种是铁制的接油容器,虽然体积大、笨重,但是使用周期长耐用;一种是塑料容器,重量轻,便捷,缺点就是易破,重复利用率不高。曹卫东和工作队最终选择了将以上两种方案融合的解决方式。

  选定后曹卫东带着员工们画图纸,找生产厂家生产,现在已经在作业现场使用了,效果很明显,两者互补,适合投入使用。“改变个方式就不是隐患了”,曹卫东说,这是他们创新的成果。

  玉门常出现早秋异常天气,冬天温度可低至-20℃,不利于机器运作,作业区的安全问题是曹卫东最担忧的。才8月底,他就逮着景海福,让他组织员工提前学习冬季安全注意事项,确保这个冬天安全生产工作。

  他把员工们叫到一块说,“你们安心地躺在我的肩膀上做。”他说,要为工人们撑好天,因为只要有人在,一切都在。

贵州民族大学 程丹 重庆大学 马晓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