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的争议在老人付出面前微不足道

发布时间:2010-11-24 10:37 | 来源:齐鲁网 2010-11-16 10:00 | 查看:5486次

  关键词:郑承镇 好人 收养流浪儿 炒作

  提要:前半辈子做了“坏事”的郑承镇,用后半辈子实践了“把收留流浪儿童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的诺言。因此,23年来的争议在老人付出面前真的显得微不足道。但我希望郑承镇老人能……

  泉城好人郑承镇走了,孩子们少了一位“父亲、爷爷”。就是这位收养了400位流浪儿的老人,其爱心在23年的争议中前行,“有人说,他收养那些孩子是为了挣低保金。每个孩子每个月都有政府补助,他把这些钱扣下来,给孩子们的生活费很少。”一位邻居向记者透露,并不是没有人怀疑过郑承镇的动机。“还有人说,老郑喜欢炒作自己,他在用这种方式获得社会地位或名声。你看,确实有很多媒体报道他。”

  我们要说,尽管郑承镇的抚养行为面对着法律难题,尽管他对善款的使用没有足够透明化,尽管他喜欢在媒体之前展示自己,但所有这些争议,都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这些争议在和老人对孩子们的付出面前统统显得微不足道。

  郑承镇老人以一己之力担当起抚养孩子的重任,这已是非常之举,至于他的行为是不是合法,他使用捐助资金是不是透明,这些其实都是公共生活的议题,对老人来说,这是超出他个人智慧的事情,也是超出他人生经验的事情让一个在艰难处境中为一群流浪儿寻找生活空间的老人去践行公共生活的准则,这本身就是很难互相呼应的两极。人们尽可以继续那些争议,但这些争议在老人生前付出面前微不足道。

  有人会担心,在老人去世的时候,重提那些有过的争议,对一个已经去世的老人不够尊重,其实不然,老人能在持续不断的争议声中坚持下来,而且坚持了这么久,这更说 明老人的可敬。更重要的是,在老人身后重提这些争议,让我们有机会把老人面对的种种困境,放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上来剖析,它折射出的,是我们社会建设中的许多欠缺。正因为此,人们对老人抚养行为的种种争议,与其说是针对老人的,还不如说是针对我们这个社会。我们不回避人们对老人有过的某种疑虑,但所有的疑虑,如果最终不能变成对现实问题的追问,那就是没有找到真问题。

  现在已有人愿意接替老人继续照顾孩子,但我不希望更多的人复制郑承镇,因为这充其量只能算是公民之间的互助行动,这种互助行动付出得再多,也无法代替国家对公民应尽的义务,无法代替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制度性庇护。如果大家对郑承镇老人的异议能够加快国家对流浪儿童保障进程的话,也许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郑承镇代表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信念、叫坚持、叫爱心。当一批流浪儿童的家长,他之所以一做就是二十多年,拿老郑的话说,就是想做一个得到别人认可的“好人”。这种信念,不但朴实,而且执拗;这种坚持,源自内心的朴素,也来自社会的关注;这种爱心,给了孩子们温暖,给了市民感动,给了城市灵魂。

  我们都熟悉这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前半辈子做了“坏事”的郑承镇,用后半辈子实践了“把收留流浪儿童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的诺言。因此,23年来的争议在老人付出面前真的显得微不足道。但我希望郑承镇老人能够含笑九泉。(勇群 济南 媒体从业者)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