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专稿:民间公益慈善困局待破

发布时间:2015-10-22 14:54 | 来源: 瞭望 2015-10-22 第42期 | 查看:1466次

  记者/李松 

  ■ 部分组织以“公益”之名,行“牟利”甚至“洗钱”之实

  ■ 调查全国1000家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透明指数达60分以上的仅有233家

  ■ 不少民间公益慈善组织陷入怪圈:待遇低留不住专业人才→缺少专业性影响发展→以致乱象频生丧失公信力→更加难以获得捐款→生存举步维艰

  这是一个在工信部正式注册的中国第一个专门宣传好人、帮助好人的民间公益网站——中国好人网。其自2008年5月19日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创办以来,已经帮助了全国各地500多位困难好人。

  自创办起,这个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始终彰显一种好人有好报的理念,以及好人一生平安的愿景。目前其已拥有全国各地志愿者1万多人,筹集好人基金400万,下设的“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和从2012年开始每年发起主办的全国大型公益活动“帮好人万里行”,更是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

  “我们的宗旨是‘说好人、帮好人、做好人’。”这是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谈方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反复说过的一句话。如今已57岁的谈方,一年中花不少时间奔波于全国各地,他为不幸者呐喊、替弱者维权、帮助困难群体的形象,反倒弱化了他的教授身份。

  从2008年以来,像中国好人网这样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并在社会救助和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公益慈善基金会总数达3875家。在教育、医疗卫生、妇女儿童权利保护、老年人服务、消除贫困、环境保护、预防犯罪等诸多领域,均活跃着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的身影。

  然而,由于部分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管理不善,以致信任危机频发。如何构建健康有序的民间公益慈善秩序,让善心善款与弱势群体,不至于因“第三次分配”而被蒙骗、被屈辱、被侵害,成为了一个待破的困局。

  透明度低并非个例

  8月13日20时许,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以《“百色助学网”的秘密》为题报道称: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王杰以个人名义开设“百色助学网”为幌子,蒙蔽爱心人士,欺骗并伤害山区女童。

  据报道,在长达9年间,王杰不仅从外界捐助中提取巨额资金供自己花销,还以捐助的名义相诱,至少强迫了十几名小学生和自己发生性关系,并以录像、照片相要挟,让她们和自己保持情人关系。

  更令人气愤的是,王杰还利用受助女童的弱势和无知,组织她们为广东、上海、江西等地多名有特殊需求的老板提供性服务敛财。

  一夜之间,曾被媒体誉为“大山里的天使”的王杰,露出“魔鬼”真容。尽管王杰案仅是极端个案,但却折射出中国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在监管方面还存在诸多制度性的漏洞。

  长久以来,中国民间公益慈善组织被要求必须有挂靠单位才能登记。但对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的社会组织,自民政部门2011年下半年可直接登记以来,民间公益慈善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教授认为,慈善组织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募集社会资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弘扬爱心,为公众奉献爱心搭建平台,它有助于提升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另外,慈善组织通过扶贫济困,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慈善组织也可以通过创新,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路径,促进社会和谐。”

  由此可见,公益慈善事业所消费的是公众的善意和爱心,所承载的是社会公德与良心。但现实中,有的公益慈善组织却沦为个别人敛财、犯罪的工具。

  从目前来看,账目透明度低是公众对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最大的诟病。比如2012年,浙江的网络慈善平台施乐会规定,每个社工可以从每笔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为报酬,由于违反了它“每笔善款100%到达受助人手中”的承诺,施乐会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就在今年8月,有媒体曝光“最悲伤作文”背后的索玛花基金会,两年前因捐款账目不清饱受质疑。

  在现实中,账目透明度低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并非少数。2014年9月由中民慈善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受调查的全国1000家公益慈善组织中,信息公开透明指数达60分以上的仅有233家,1000余名受访者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工作满意度仅为28%。

  “公益慈善组织的财务公开,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从预算到资金管理运用,再到内外部审核的记录透明公开化的全过程。应该对每一分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谁审批、谁经手、谁证明、有什么凭证等等进行细化、具体、通俗的说明,不能搞成公众看不懂的天书或处方。”谈方说。

  “部分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缺乏透明度,使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谈方说,部分基金会和慈善组织以“公益”“慈善”之名,行“牟利”“避税”甚至“洗钱”之实,违规参与市场经营,给公益慈善事业蒙上了巨大阴影。

  “中国民间公益慈善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有些人借慈善沽名钓誉和牟利挣钱,严重损毁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和正能量。”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秘书长汪文斌对本刊记者说。

  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小军认为,近年来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的数量得以快速增长,但整体而言,受资源、人才、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间组织的专业能力相对不足,组织的规范化与透明化建设也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专业人才流失严重。2014年9月20日发布的《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显示,薪酬低、行业外机遇吸引及家庭因素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三大原因。其中家人反对占到了31.4%,此外薪酬水平低、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分别带来20%、18.2%的人才流失率。

  在这三大原因中,除家庭原因,其余都是对公益组织本身不够满意。公益行业从业者平均月收入3998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从业者未能被社会保障所覆盖,每年人才流失率接近40%。本次调查中仅31.6%的公益行业从业者满意目前的薪酬。从业者的实际薪酬与理想水平的总体差距为2422元。

  该调查报告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壹基金等8家机构联合发起,于2014年6~7月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民间公益组织的474名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及普通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内容覆盖了人才的成长环境、流动、需求及培养等。

  “由于中国法律对公益慈善基金公募资格有限制,有公开募集资金资格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极少。他们无法向社会公开募捐,也难得到大额的捐款,这造成了大多数民间公益慈善组织资金匮乏,生存艰难。”谈方说,“民间公益慈善组织人才流失明显,薪酬低成为其中不容忽略的一个主要因素。”

  “待遇低留不住专业人才,缺少专业性又影响着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以致乱象频生丧失公信力,从而更加难以获得捐款,最终生存举步维艰。目前不少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就陷入这样一个可怕的怪圈中。”谈方说。

  “专业人才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汪文斌举例说,“目前有些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内部会计标准体系很不规范,不少公开的财务信息仅仅为每月捐赠与支出明细表,没有相关的财务审核机制对其真实度进行核实。主要原因是负责财务和出纳的从业者,既非专业也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即使有信息公开的强烈愿望,也由于缺少专业人才而无法实现。”汪文斌说。

  除以上原因外,志愿者发展空间受到现实的挤压,社会对志愿者缺乏必要的宽容,也导致民间公益慈善组织难以留住专业人才。

  在国外,志愿者经历会被视为选拔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国内的不少民间公益慈善者则会因为去做志愿者而失去原来的岗位,或者在求职中处于劣势。中国目前有很多志愿者的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例,其中一个原因是志愿者组织本身很弱小,没有能力保障志愿者的权利。

  公益慈善立法需提速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就中国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现状而言,既要降低“门槛”,也要立法加强监管和引导,政府真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以此才能强化民间公益慈善的规范度,树立民间公益慈善的公信力。

  “尽管民间公益慈善被寄予厚望,但也不能任其‘野蛮生长’。”汪文斌说,“建立民间公益慈善组织信誉的核心,就是其慈善募捐的合法性,求助信息的真实性,善款使用的透明性,以及监督方式的可信性。要想开创成熟的慈善事业,解决现有慈善业存在的问题,慈善立法尚需提速。”

  “中国的慈善立法,应当体现以下几方面基本原则。”汪文斌建议:

  一是慈善捐赠应当自愿无偿,不得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

  二是制定慈善政策法规,制定慈善优惠政策,依法监督管理、规范募捐行为,规范使用捐赠款物,维护慈善组织和捐赠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慈善捐赠程序、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公布捐赠款物要尊重捐赠人的意愿;

  四是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的主体作用,营造社会慈善氛围,调动各类慈善资源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近几年在全国两会上,慈善立法一直是热点问题。从十一届全国人大以来,共有800余人次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过出台慈善事业法的议案。

  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慈善立法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表示,慈善事业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今年2月已经形成草案征求意见稿,对慈善财产的管理使用和慈善信息公开都有专章规定,争取今年底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刊于《瞭望》2015年第42期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