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模范”王维喜(4图)

发布时间:2017-02-24 20:2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2-02 第823期 | 查看:1082次

古稀老人遵母遗愿 建“敬老基金”显孝心

  201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葛庄村老人王维喜遵从老母亲遗嘱,用母亲留下的零花钱和丧礼金建立了“敬老基金”。从此,每年重阳节,他所在的葛庄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都会收到来自“敬老基金”的“敬老红包”。在他的影响下,葛庄村共有12位村民陆续给“敬老基金”捐款,全村孝老爱亲的风气已然形成。2016年9月,王维喜荣登“中国好人榜”。

  今年71岁的王维喜,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葛庄村一位普通村民。王维喜生活并不富裕,他的妻子患有严重脑梗塞,一家8口人挤在几间土灰色的砖瓦平房里居住。但是他牢记母亲遗嘱,不忘初衷,硬是筹集了一笔钱,为全村老人建立了“敬老基金”。他的善举令人感动,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1.牢记母亲遗嘱 成立“敬老基金”

  2010年4月5日,王维喜95岁的老母亲去世。母亲临终前对他说:“我死了之后,如果亲戚、邻居有人送礼金,你们不要分也不要用。你们要把这笔钱留着给村里其他的老年人用。”为母亲办完丧事后,王维喜就和家里商量着准备建立“敬老基金”。但是,家里有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村里也有人对王维喜说:“这笔钱抵得上你辛辛苦苦一年耕种的收入,你家也不富裕,老伴又生了重病,何必把这笔钱给别人用?”但王维喜回答道:“人活着,就要孝敬老人,没有上一辈老人,哪有我们?把结余的丧礼金捐给村里老人用,这也是我妈的最后一个心愿,一定要去实现!” 

王维喜生活照。图片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文明办 

  最后,在他的再三劝说下,全家老少都同意把老母亲生前留下的509元零花钱和结余的9790元丧礼金全部捐出来,成立“敬老基金”,委托给葛庄村统一支配。从那时起,每年重阳节,村里十几位9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收到用“敬老基金”买来的米、油和100元的“敬老红包”,老人们都喜得合不拢嘴。

  2.再穷再急也不能用敬老基金一分钱

  2015年年初,王维喜的大哥病重。虽经过全力救治,但最终回天无力。王维喜的大哥临去世时,拉着他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记住妈妈的话,管好基金, 这次丧礼礼金全部捐给‘敬老基金’。”王维喜泪流满面地点头答应了。大哥病逝后,他和他的嫂子、侄儿、侄女们秉承逝者的遗愿,把大哥丧礼结余下来的两万元现金全部捐献给“敬老基金”,继续孝敬全村90岁以上的老人们。 

王维喜(右)给老人送礼品。图片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文明办

  2016年春季,王维喜的老伴病情加重,需要做脑梗手术。本就不富裕的王维喜,急需筹借一笔现金。他急得团团转,不知向谁张口借钱好。当时有人说:“不如就用‘敬老基金’的钱吧,反正那本来就是你们家的钱,先用来应急一下。”然而王维喜却坚定地说:“再穷、再急也不能用敬老基金一分钱。”   

  3.戒烟戒酒献爱 带动乡风民风

  时至今日,“敬老基金”已运行六个春秋了。王维喜每年都要为“敬老基金”捐款,他常说:“就是再穷也要坚持为‘敬老基金’捐点款。”为了坚守自己的诺言,他平时省吃俭用,一双袜子穿了好几年,破了又补,补了又穿,从来舍不得买新的。王维喜曾经有几十年抽烟、喝酒的嗜好,但自从“敬老基金”建立后他就把烟酒都戒掉了,他将每一分节省下来的钱都捐献给了“敬老基金”。 

王维喜(左)和老人聊天。图片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文明办

  2015年,王维喜的孙子考取了新海中学,成为了一名高中生。于是,王维喜在一个星期天随身携带了200多元钱去看孙子,想买点好吃的给孙子吃。可是没想到孙子连忙说:“爷爷,学校伙食很好,不用吃零食。”结果爷孙俩只花了10元钱吃了两碗清汤面,孙子笑着说:“多省点钱捐给‘敬老基金’吧。”望着懂事的孙子,王维喜热泪盈眶地说:“好孙子,我们一定要坚守奶奶的遗愿。答应奶奶的事,一定要做好。”回家后,他就把这次省下来的钱捐给了“敬老基金”。在他的影响下,葛庄村共有12位村民陆续给“敬老基金”捐款。如今,葛庄村敬老爱亲的风气已蔚然成风。 

  (稿件文字来源:江苏省文明办、连云港市文明办  作者:连云港文明网特聘记者 王成)

  编辑点评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七旬老人王维喜用他的朴实做法,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他的带动下,“敬老、爱老、养老”的风气蔚然成风。由此可见,孝老爱亲不分年龄大小,也不论时间早晚,是人人都应学习的美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