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姑娘把爱和生命留在了雪域——记熊宁(图)

发布时间:2008-10-23 08:00 | 来源:青海新闻网 2008-05-09 08:53 | 查看:3047次

熊宁(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卢亚飞配图)

  青海新闻网讯

  最后一次留下的倩影

  虽然只见过两次面,但巴桑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熊宁那“像孩子一样天真灿烂的笑”。

  这位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乡镇女干部,3月6日最后一次见到熊宁。当时熊宁头戴小帽,身穿黑色羽绒服和蓝色运动裤,踏着棕色的旅游鞋,笑盈盈地走向面色黝黑的巴桑,在海拔4000多米的镇政府门口一把抱住她,高呼一声:大美人! 熊宁与巴桑热情拥抱后上车,随即又打开车门走下来,两人搭肩搂腰,合影留念。

  这是一次诀别。3月10日,噩耗传来,像一记炸雷震得巴桑半天没有反应过来:西安姑娘熊宁,从玉树返回西宁的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她搭乘的一辆小型汽车从一段缓坡冲下来后,颠过几处轻微的起伏路,突然翻车,“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的熊宁被重重地甩出车厢——29岁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几天前,面对本报记者,巴桑声音低沉,长叹一口气:“她是来做好事的,没想到一条命就没了。” 那天晚上,巴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她在镇政府前的马路上不断地来回走动,心里涌出无数个假设。一位老干部在后面追着叫她,巴桑浑然不觉。

  她时常这样想:如果自己不在电话里多那句话,那位美丽的汉族姑娘就不会出事了。

  一天中十几个小时在奔波

  熊宁在春节期间打来电话,原本只是问候巴桑一家的情况,藏族朋友告诉她:“都挺好,只是这里下雪很大。”这使得那个清脆的声音立刻变得急切起来:“人怎么样,牛死了没有?”当时,孕育了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的玉树地区,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有超过五分之一的面积被冰雪覆盖,十几万头(只)牲畜相继死亡。远在千里之外的熊宁很着急,她对巴桑说:“(牧民)牛都没有了,生活咋办?那我过去看一看吧。”

  这个时常飘雪的季节里,要走完西宁至玉树藏族自治州的800多公里的路程,需翻越20多座大山,巴桑听说“特高档的车也要花18个小时”,风险极大。她极力劝阻熊宁“千万不要来”,对方应着:“好好,放心放心!”便挂了电话。

  3月6日,熊宁和丈夫等一行4人乘坐一辆长城越野车出现在巴桑面前。车的后备箱里,堆满了救灾物资,除了防寒服、毛裤棉帽,还有冻疮膏、擦脸油、各种药品和新买来的成捆的袜子、手套和口罩。

  和几年前第一次偶遇熊宁时的感觉一样,巴桑眼中的她依然“非常漂亮”,而她相信“熊宁的内心比她的外貌更美”。

  在巴桑的陪同下,车跳跃着、摇晃着朝草原上的灾民家驶去。巴桑发现,这个时尚的都市女孩很容易和藏族群众亲近起来,“她的善良是天生的,心特别软,很容易动情”。

  熊宁每到一家,都要摸摸小孩的头,半跪着给他们擦脸或者喂糖,还扯着藏族阿妈的衣服,语调轻柔地打听情况。

  一个叫才文的6岁男孩,怯生生地望着这些人,好奇而又不敢靠近,熊宁抚摸着那张冻得冰凉的小脸,把自己的帽子和围巾拿出来,给才文戴上。害羞的小男孩儿神气起来,伸长双臂在空间局促的帐篷里转悠。

  熊宁一行离开的时候,把那双小手挥动得十分有力。与熊宁同行的赵海涛被这个小她10岁的女孩子所折服:“熊宁与素不相识的受灾藏族同胞似乎感情很深,分送物品时,她显得那么诚恳,那么真实。”

  3月6日这一天,他们十几个小时在奔波,除了早上吃了方便面,进入肚中的只有矿泉水,但熊宁却显得越来越有精神,虽然她患有可怕的疾病:左眼眼底黄斑变性,很可能会导致失明。

  熊宁在返回镇上的途中还反复向同伴们强调,“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坚持做下去”。她后悔这次带的东西太少,催促丈夫黄晨赶紧再回一趟西安,多运些救灾物资过来。

  “因为善良,我觉得她的身上到处洋溢着美的东西。”巴桑喜欢回味与熊宁的短暂交往。她忘不了熊宁的眼神:“盯着你,真诚而热烈。我很喜欢看她。”

  一生一世的追求

  熊宁的爱心与热情,让许多孩子感到温暖和快乐。11岁的昂文求达是玉树州红旗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在一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去年,他多了一个“阿妈”。

  “我平时在家里很孤独。”这个孩子说,“熊宁阿妈一来,我就高兴得蹦起来。”

  熊宁的到来,对昂文求达来说不仅意味着有好吃的,而且会很好玩。这让昂文的妈妈拉巴感到好奇,她问熊宁:“你怎么跟小孩的性格一样?”熊宁呵呵一笑:“我就是个小孩啊!”

  这个“小孩”会和昂文玩各种小朋友的游戏,比如“小蜜蜂”,“藏手指”,赢了,她会拍手大笑。

  在拉巴的眼里,熊宁是把昂文当作亲儿子对待的。她远在西安,还在春节前托人给小孩带来一堆崭新的衣物和课外书。这次离开玉树前,她把昂文领到镇上的澡堂,洗得干干净净,让昂文“感觉很爽”。

  她甚至提出,要把昂文带到西安去上学,直到帮他找到工作。熊宁离开昂文时的恋恋不舍,让孩子的母亲颇为动情,她不断地对记者说:“她是真心的,她是真心的。”

  熊宁的事迹因为她的离世才变得广为人知,很多人感到惊讶,他们从这个漂亮的女孩子身上看到了美与善的统一。

  从2007年年初开始,熊宁成了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的常客,有时一周能去两三次。每次她总是笑眯了眼,不顾孩子的鼻涕和嘴边的饭粒,抱抱这个亲亲那个,急不可耐地拿出袋子里的香肠和糖果,或者急急忙忙地给拉屎的孩子擦屁股。

  这种爱给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熊宁关注最多的,是那些重残儿童。她总是说,漂亮的孩子大家都喜欢,而我要把更多的爱给残疾的孩子。节假日里,熊宁会把一些孩子带回自己的家,给他们洗澡、换上漂亮的衣服,陪他们去广场、发廊或者诊所。

  熊宁的手机里存着一些被领养的孩子的照片,她常翻出来和朋友分享。她很喜欢的小安佳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回访福利院时,熊宁抱着他亲个不停,为避免孩子被蚊子叮咬,还为他戴了个小香包。

  “你那么喜欢孩子,为什么不自己生一个呢?”有朋友问熊宁。她的回答令人惊讶:“如果生了孩子,那会把自己的感情全都给这个孩子,而不能把爱分给其他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善待周围的人,不一定非要创造生命。”

  熊宁离去后,福利院的孩子们画了两张卡片,卡片内页上,有一对彩色的小手印,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手饱蘸色彩重重按下的。“熊宁以前最爱牵孩子们的小手,这对手印按下去的时候,宝宝们的小手就和熊宁温柔的手永远连在了一起。”

  巴桑曾听熊宁说过,“不管是汉族还是藏族,只要他比我穷,我就会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要把帮助困难群体,当作生命中的一部分”。

  好友高红评价:“熊宁好得你都不敢相信她是真的。”就因为玉树的一些孩子提到“哆啦A梦”,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子。回到西安后,熊宁拉着高红跑了一下午的市场,最终没能找到那种铅笔,却买回了绘有这种图案的润唇膏和抹脸油。熊宁先后4次去过青海一所孤儿学校,她希望明年夏天能和高红一起去那里支教。

  熊宁的生活本来可以很简单,她喜欢旅游,爱好游泳,对美食有着非同一般的狂热。1996年她被保送到中国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成了广州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这份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没能留住她的心,“不是自己向往的人生”。辞职后,她和丈夫做过贸易和室内装饰,还在西安开过一间服装店,但带给她最大满足的还是她热心的公益事业。

  藏族同胞发自肺腑的哀思

  在玉树州隆宝镇海拔4000多米的草原上,坐落着贫困的君青村,28岁的女子洛求告和家人生活在那里。3月6日那天,熊宁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快乐。

  熊宁离开后,洛求告5岁的女儿总是问妈妈:“漂亮的汉族姑娘怎么见不着了?”后来,洛求告从镇上拿回家里的第一张照片——熊宁与她一家4口的合影,忧伤地告诉孩子:她牺牲了……此后,小孩再也不问了。

  “她非常可爱。”洛求告“害怕弄脏照片”,把它放在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立在床头的一块木板上,天天看着。

  开车沿着通天河畔惊险的道路走上一个小时,记者来到了拉布乡的土登寺。“我每时每刻都会想念她。”68岁的秋英多杰活佛说,“熊宁是一个心地善良、有勇气的青年。”

  熊宁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藏区著名的音乐人、性格坚毅的藏族汉子昂旺文章,带着“感恩和感谢的心”,仅用几分钟时间就写成了一首《爱的怀念》。“她能够到这里来,奉献给雪域的是大爱。”昂旺文章说,“我们感谢她,也感谢许多像她那样来到玉树的志愿者。”

  “有一位姑娘/走过了雪域/轻轻的脚步/留下许多爱的怀念/有一位姑娘/美丽了雪山/灿烂的微笑/藏在炊烟升起的帐篷……”

  《爱的怀念》在报纸上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要求为其谱曲的人中,有80多岁的老人、有尚未毕业的音乐学院研究生,还有我国著名的作曲家。

  但在熊宁的父亲看来,“她其实只是做了一些普通的事,很简单。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熊宁就像是一抔黄土,平常得随处可见。她只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而已。”

  相关链接

  4月17日,团中央决定追授熊宁“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熊宁,女,1978年8月出生,汉族,多年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孤残儿童。她先后4次前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当地孤儿学校和牧民捐资捐物。

  团中央认为,熊宁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是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的优秀代表。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当代青年的高尚情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她用青春、爱心和生命谱写了汉藏民族团结的壮丽乐章,是维护民族团结、竭诚服务人民的优秀典型。

  团中央号召广大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要向熊宁同志学习,学习她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她尽心竭力、扶贫助困的优秀品质;学习她完善自我、锤炼品格的高尚情怀;学习她不懈追求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定信念。各级共青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要把熊宁同志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迹作为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的生动教材,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团结引导广大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实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作者:李 斌 孙海华)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