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定格在冲锋的姿态(3图)

发布时间:2010-05-15 13:23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7年04月03日 14:05 | 查看:706次

――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

方永刚——三尺讲台抛碧血

  2007年1月15日,晨曦初露。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学楼301教室里,一位身材瘦削的中年教员披着羽绒服,戴着口罩静静地守候在讲台旁。学生陆续从他的身边走过,悄然入座。上课时间快到了,教员脱下羽绒服,摘掉口罩。

  时钟指向8点整,值班员起立,报告行礼,教员举起右手还了一个有力的军礼,下达命令:“开始上课!”

  没有话筒,却能让最后一排的学生感受到什么叫做铿锵有力。

  无法板书,却能使全班77名学员感受到什么叫做酣畅淋漓。

  如果不是那深陷的眼窝;如果不是那干裂而渗出血色的右手;如果不是激情讲述时,掀起的衣角露出腹间插着的引流导管――没有人相信他是一位癌细胞已在胸腔和腹腔大面积扩散的晚期癌症患者;更没有人相信这样激情的讲述正处在他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的间隙。

  他,就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

  心血

  “听方教授讲课仿佛同金庸笔下的高手过招――招招精彩,一气呵成!90分钟的课堂时间转瞬即逝,走出教室还回味深长、受益无穷。”——学员帅飞

  “我上课有记笔记的习惯,可在方教授的课堂上,我总听得入神、忘掉笔记。他的课太生动了,悬念夹带着典故,硬把枯燥无味的政治理论课变成一种语言艺术,听他的课不仅是学习,更是一种享受。”——学员赵升广

  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一提起方教授,学员们都会发出像帅飞和赵升广这样的感叹。

  从方永刚口中所传递出来的党的创新理论为什么会蕴含如此巨大的能量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方永刚的直接领导徐明善告诉我们:“方永刚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总能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方式,讲出创新理论的创新价值和鲜活生命力。正因如此,他讲的每次课都有新意,都受到学员的欢迎。”

  “新”从哪里来?熟悉方永刚的人都知道,“新”从“心力”中来,从“心血”中来,从他“拼命三郎”的劲头儿中来。

  1997年5月,方永刚遭遇车祸,脖子被撞断,送到医院时受损的脑神经只剩下像“韭菜叶”那样宽的距离。医生在他头骨上钻出两个孔,吊了16斤重的秤砣做牵引,整整吊了108天。

  这期间正好跨越一个炎热的夏季,病房没有空调,方永刚头上身上全是痱子。尽管如此,他坚持让家人把书籍拿到病房,面向天花板举着手看书。最初,看不上3分钟就得休息,后来一口气能看3小时、6小时,手也不抖。进入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方永刚硬是通过听广播、看报纸学懂、弄通了十五大精神。

  别人出院时,一提起疾病还心有余悸;方永刚出院就架着安全脖子套给学员们做报告,还捧出一部在病床上完成的30万字的著作和一篇入选学院“贯彻十五大精神研讨会”的理论文章。

  方永刚离开医院时,医生再三叮嘱“两年之内不准坐车乘船,要稳。”可方永刚哪里稳得下来。1998年春天,他主动要求承担东北三省的函授教学任务,一路走,一路讲,从辽东半岛一直讲到黑龙江漠河。

  10月,他在长山要塞辅导函授班学员,从晚上9点讲到11点,掌声不断,许多军人家属都抱着孩子站在走廊里听。

  11月,他给漠河最边防的部队4连讲课,讲得扎根边疆的小战士热血沸腾,热泪喷涌。

  就这样,他从学院讲到海军,从海军讲到全军。高山、哨所、海岛、边疆,广袤的东北大地处处都印下了他的足迹。

  学生孙明亮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在这个拜金主义的年代,英雄是寂寞的,灵魂是空洞的,我们都是迷了路的孩子……这一刻,方教授举起了一面旗帜,引导我们前进。他是我们时代的先锋,在他身上,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责任

  2003年夏,刚刚调任大连市中山区桂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的文艳大姐准备组织居民听一场以“国际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为主题的报告,在邀请授课人的时候,她犯了难,怎么让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居民们既听得懂,又愿意听呢?宣传委员说:“让方教授来吧,他一准儿能行。”这个建议虽好,却让文艳大姐捏了一把汗:“请一位在职的大学教授到社区讲课,人家能来吗?且不说没有报酬,光说面子问题,是不是屈尊人家了?”

  没想到,电话拨通,方永刚一口应承下来。

方永刚的《邓小平文选》 

  那个周末,社区活动室里掌声连着笑声,许多到社区办事或临时路过这里的人也被吸引过来,没有座位就站在会场的边边角角,屋里满了,就站在屋外透过窗子听。老百姓都说:“这是从哪儿请来的教授呀,讲党的方针路线就像是在‘说评书’,太好听了!”

  2003年12月,旅顺口区铁山街道组织党员干部冬训。当时街道俱乐部没有供暖条件,正值天寒地冻的季节,室内温度也在零下。可方永刚却讲得激情澎湃、大汗淋漓,一口气下来就是4个小时。现场1200名街道党员都忘记了寒冷,大呼:“解渴”!

  2005年9月,方永刚在中山区海军广场街道活动室作题为《党的创新理论与创建和谐社会》讲演时,一位下岗工人当场提问:“和谐社会和我们这个社区到底有什么关系?”方永刚回答说:“和谐社会和我们这个社区就是大家和小家的关系。夫妻关系和谐了、母子关系和谐了、师生关系和谐了,我们这个社区就和谐了,每个社区和谐了,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自己的话来讲,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讲,这就是方永刚苦练的“内功”。

  至今,双岛湾街道台山西村村民肖淑琴仍清晰地记得3年前方教授给他们讲课的情景:“我感受最深的是他讲的‘三农’问题,因为我们是农民,喜欢听农村的事。他就告诉我们,做好农村工作最重要的是选好‘领头雁’,带好一支队伍。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选错一个人,十年难翻身。他还告诉我们党员应该怎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说得非常具体。真希望像他这样的大教授能经常到我们村里来,提高咱农民的素质。”

  就这样,方永刚的名字叫响了。老百姓都知道在大连有这样一位不计报酬、没有架子、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像说故事一样的教授。

  讲课的邀请接踵而来,从昆明街道到人民路街道,从退休党员到下岗职工,从社区居民到农民群众,方永刚像一台不知疲惫的永动机,利用周末时间、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有人不理解:“方永刚干这些苦活、累活图个啥?”方永刚说:“近些年,党的理论创新走上了快车道,新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往往是一个新的理论老百姓还没咂摸透,另一个理论又诞生了。试想,理论成果再巨大、再科学,如果不被广大党员所接受、如果不被人民群众所接受,那么理论的价值是不可能展现出来的。我是一个理论工作者,把党的理论成果传播出去,让它变成思想的利器,变成干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具,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激情

  三尺讲台,两条毛巾、一杯清茶,这是方教授到“地方”讲课的唯一“条件”。2007年1月22日,大连市地方税务局第三稽察局的同志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今天,方教授额头上的汗为什么这样多。

  3年来,几乎每个季度他们都在“地税讲坛”上见面。一线税务工作者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方永刚,方永刚把这些实际问题融合到自己的理论研究中,找到答案,再反馈到基层――“讲坛”成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互动交流的平台。

  “2006年,辽宁省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和农民有什么反映?”这是方教授所关心的问题,也是地税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辽宁的长海县原来以征收农业和农业特产税为主要财政来源,取消农业税之后,财政收入降到原来的1/3,弥补资金缺口除了靠国家拨款之外,基层组织是否还能找到其它的解决办法?”方永刚认真地记录着,努力探寻着,不断完善自己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理解。

  从地税到国税;从妇联到团委;从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到石油化工公司;从西岗区区委到中山区区委;从大连第39中学到大连工人大学,再到旅顺口万人坑纪念馆――有一线工作的“活水”注入,方永刚的课越讲越“活分”,越讲越“精神”。

  他甚至把课堂搬到了监狱,讲给狱警们听,讲给狱友们听――2005年4月,腿部骨折的南关岭监狱车管科科长白绍利听说方永刚要在辽宁省监狱警察培训中心讲课,硬是架着双拐、在同志的搀扶下赶到了课堂。

  “方教授讲课虽好,就是嗓门太大,所以经常咳嗽,课讲到尾声时,嗓子往往会变得嘶哑起来。”有人建议方永刚讲课的声音低一些,可是他根本做不到,一站到讲台上他就兴奋,一走进课堂他就倾其全力、挥汗如雨――所以方教授上课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缺不了两条毛巾。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从2006年下半年起,方教授汗越来越多了,多得有些反常,多得令人担忧。2007年1月22日,方永刚在“地税讲坛”一个半小时的倾情讲述之后,他拭汗的两条毛巾湿得滴得下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第三稽察局的同志们终究没有发现,此时的方教授裤兜里正揣着从腹部接出的、充满了脓血的引流管囊。

永刚的教案和理论文章(原稿) 

  那个周末,社区活动室里掌声连着笑声,许多到社区办事或临时路过这里的人也被吸引过来,没有座位就站在会场的边边角角,屋里满了,就站在屋外透过窗子听。老百姓都说:“这是从哪儿请来的教授呀,讲党的方针路线就像是在‘说评书’,太好听了!”

  2003年12月,旅顺口区铁山街道组织党员干部冬训。当时街道俱乐部没有供暖条件,正值天寒地冻的季节,室内温度也在零下。可方永刚却讲得激情澎湃、大汗淋漓,一口气下来就是4个小时。现场1200名街道党员都忘记了寒冷,大呼:“解渴”!

  2005年9月,方永刚在中山区海军广场街道活动室作题为《党的创新理论与创建和谐社会》讲演时,一位下岗工人当场提问:“和谐社会和我们这个社区到底有什么关系?”方永刚回答说:“和谐社会和我们这个社区就是大家和小家的关系。夫妻关系和谐了、母子关系和谐了、师生关系和谐了,我们这个社区就和谐了,每个社区和谐了,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自己的话来讲,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讲,这就是方永刚苦练的“内功”。

  至今,双岛湾街道台山西村村民肖淑琴仍清晰地记得3年前方教授给他们讲课的情景:“我感受最深的是他讲的‘三农’问题,因为我们是农民,喜欢听农村的事。他就告诉我们,做好农村工作最重要的是选好‘领头雁’,带好一支队伍。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选错一个人,十年难翻身。他还告诉我们党员应该怎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说得非常具体。真希望像他这样的大教授能经常到我们村里来,提高咱农民的素质。”

  就这样,方永刚的名字叫响了。老百姓都知道在大连有这样一位不计报酬、没有架子、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像说故事一样的教授。

  讲课的邀请接踵而来,从昆明街道到人民路街道,从退休党员到下岗职工,从社区居民到农民群众,方永刚像一台不知疲惫的永动机,利用周末时间、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有人不理解:“方永刚干这些苦活、累活图个啥?”方永刚说:“近些年,党的理论创新走上了快车道,新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往往是一个新的理论老百姓还没咂摸透,另一个理论又诞生了。试想,理论成果再巨大、再科学,如果不被广大党员所接受、如果不被人民群众所接受,那么理论的价值是不可能展现出来的。我是一个理论工作者,把党的理论成果传播出去,让它变成思想的利器,变成干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具,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东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