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歌——“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发布时间:2010-05-15 18:57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8年04月04日 08:05 | 查看:1141次

  3月25日22时,解放军总医院一间洁白的病房里,45岁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员方永刚在初春的静夜里永远地睡着了。

  这是方永刚在北京入院治疗的第419天。枕旁的书翻开着,笔记本电脑也没有合上,它们的主人仿佛未曾离开。

  他,不是默默地离开。即使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后,方永刚仍在病榻上坚持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生命最后日子里的每一天,他都过得充实乐观、激情澎湃。

  他,走得没有悔憾。方永刚生前曾多次说,能够在他深深信仰和热爱的事业中履行自己的使命,是人生之幸。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选择并能承担起这样的使命,而方永刚的一生,都与之紧紧相连。

  他,走不出人们的记忆。在辽西大地上,数以万计曾经听过方永刚讲课的听众怀念着那个带上一杯白开水、一条白毛巾就开讲,把理论讲得像故事一样好听的“科普专家”、“平民教授”。更多的人,记住了这位把生命永远保持在冲锋姿态的军人……

  进入病房与方永刚作最后诀别的人们,看到了病床一侧的书桌上鲜红的国旗和党旗。

  如同这旗帜夺目的色彩,一个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共产党员,生也灿烂,死也灿烂!

  沐浴着爱的阳光,他用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诠释生命真谛

  2008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医院看望方永刚,再次发出向方永刚同志学习的号召。

  一年前的2月20日,也是在这间病房,刚从甘肃农村考察返京的胡锦涛紧紧握住了方永刚的双手。

  一年来,胡锦涛一直牵挂着方永刚的病情,多次指示有关部门全力抢救方永刚的生命,认真总结宣传他的先进事迹。

  从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到方永刚的战友、同事,从他的学生、听众到素不相识的人们,在方永刚病重的日子里,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温暖着他所在的8号病房。

  “平均每天都有十几封来信,手机信息更是满满的。”方永刚的妻子回天燕说。

  这些信件里,有表达鼓励和敬意的诗句,有从报上剪下来的抗癌资料,还有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幸运星。大多数信件都没有留名,有的则自称为“您的粉丝”。

  广州市民林穗蓉寄来30多页的保健资料,新疆的医生李兴培推荐他精心配制的中医药方;曾从方永刚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讲座中获益良多的大连市旅顺口农民肖淑琴,托人送来一筐刚熟透的大樱桃,要让方教授尝尝鲜;南沙官兵请换防战友从礁上带来一盆太阳花,祝愿方永刚就像这生命力旺盛的“南沙礁花”一样坚强……

  “我现在不是满足,而是非常满足。”方永刚曾对同事徐明善说,他对每一个明天都充满希望,但如果死亡有一天真的到来,他将坦然面对。

  在妻子眼里,方永刚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病忧愁过。一年多的治疗中,他把服药称为“品酒”,把每一次化疗叫做“攻关”。为儿子方舟18岁生日写下的寄语,透着他一贯的自信:“我要亲自送你上大学,帮你选择理想的工作,我还要看到你把女朋友领回家,迎接孙子的出生……”

  “只要是清醒的时候,他总是在思考问题。”医生常青说。

  上网看新闻,方永刚从不查询有关疾病的信息。跟医护人员和前来探访的亲朋好友聊天,聊的也都是国内外的大事。从家乡辽河油田的建设聊到中国的石油储备和世界能源格局,从儿子的成长聊到独生子女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想得太多,想说的、想写的太多,一不小心,嗓门又大了起来。

  “困难是暂时的,总会一个一个地克服!”重病没能压断方永刚海阔天空的思维之翼,更摧毁不了他的意志。

  癌细胞多次转移,饱受折磨的方永刚从未喊过痛。“别忘了我叫永刚,我不是一个一般刚强的人。”他说,“最痛的时候,我想象着自己在大海里游泳的情景,回忆小时候在家乡长满苜蓿草的大山上奔跑,多么畅快,多么自在,多么美好!”

  医院的空地一隅,被每天坚持散步的方永刚踩出了一条浅浅的路。方永刚用自己的笔名“涧松”为小路命名。他对学生肖小平说:“你看那山涧底的小松树,开始终日见不到阳光,没有自己的生长空间,但它时刻保持力争上游的心态,努力吸取养料和水分,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在给大连舰院政治系同事们的一封信中,方永刚特意介绍他的新朋友――“涧松”路上3棵被他取名为“和谐”“和顺”“和美”的百年老松,以及两只他常常喂食的流浪猫――“皮蛋”和“花脸”。

  散步回来,方永刚常对医护人员说,哪棵松树又发新枝了,哪只小猫今天又挠痒痒了。“每个有生命的物体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很不容易,都有惊人的力量和乐趣。”他这样告诉医生黄海力。

  一枝一叶之中,方永刚感悟着生命。他的乐观坚强,感染了更多的人。即使在他离开后,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仍是那个满面笑容的方永刚……

  与真理同行的旅程,在即将抵达尽头的时刻也是那么幸福

  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方永刚曾许下一个动人的“四季之约”。

  一年的春风秋月,一年的四季轮转。“珍惜生命,就应该让它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这一年里,方永刚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开幕。因身体状况无法出席开幕式的方永刚,穿上了纯白的海军礼服,早早地坐在了病房的电视机前。他与参加盛会的代表们一同起立,一同唱国歌,一同为报告鼓掌,还不时为一起聆听报告的医护人员作讲解。

  那是方永刚最兴奋的一天。消化内科一病区护士长黄莉记得,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旗帜”两个字的含义,方永刚就给大家讲了好几分钟,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开幕式结束后,方永刚不愿休息,他说,报告有多少个创新点,得总结一下……

  第二天,方永刚坚持出现在了解放军代表团小组讨论的会场上。“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贡献,也是对《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的最好纪念……”他的发言,赢得了热烈掌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境界就提升一步。病中的方永刚关注着这一切,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党的创新理论阵地。

  “我知道自己不能再拖了,得赶紧把脑子里的文章写出来。”方永刚告诉一再劝他休息的妻子和医护人员。读书,看新闻,写作,以及不定时地辅导学生……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每天都会工作两三个小时,全然不顾汗如雨下,不顾身上还插着各种输液管、导流管。

  就在方永刚被授予“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的5天后,他又走上讲台,为医护人员讲解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当医生们研究他的体力是否允许作报告时,方永刚说:“没问题!我研读讲话这么多天了,要是不让我讲,是要憋坏的!”

  2008年1月,带着刚完成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郑晓东来到北京看望他的导师方永刚。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讲评、圈改,方永刚原本虚弱的声音渐渐变得中气十足。

  “你还不了解你的导师吗?他看到自己学生写的东西有多高兴啊,这就是给他最好的礼物!”回天燕安慰因让导师受累而自责的郑晓东。

  要去西藏,要回大连,这是半昏迷中的方永刚多次说过的话。当妻子问他去那里干什么,方永刚声音模糊地回答说,去西藏再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回大连给学生上课,好多人在等着我……

  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方永刚作了两场报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辅导,撰写了“党中央在十六大以来创新理论科学体系研究”课题中的“科学发展观”等章节,发表了11篇论文。其中,与学生合写的《建军80年我军职能使命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获得了军事科学院纪念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文章还不成熟,但我很高兴,因为我终于可以履行我的‘夏季之约’了!”方永刚曾说。

  当2008年的春天悄然走近,方永刚许下了又一个四季之约――春天见证新一届两会盛况,夏天看奥运会,秋天送儿子上大学,冬天庆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方永刚生前多次说,他有两个生日――母亲生他的日子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日子。他能走出山沟上大学,能在党的创新理论这片沃土上耕耘和收获,都是后者给予的啊!

  方永刚走了,没有来得及兑现新一轮的约定,没有来得及再次走上魂牵梦萦的讲台。

  但,懂他的人知道,他是幸福地离开的。与真理同行的幸福感,伴他走过短暂而精彩的人生,伴他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让有限的生命,融入党的创新理论的无限事业之中

  “你的问候是导师最大的安慰和幸福,方舟和你们几个学生是我生命和事业延续的标志,努力吧!”方永刚在2008年元旦回复的这条信息,是学生郑晓东手机里永远的珍藏。

  “导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做信仰。”学生肖小平说。

  方永刚生前曾用他最擅长的“拆字法”向学生们解释“信仰”的深意。“‘信’――‘人’加‘言’,就是人说的话;‘仰’是‘人’加上很像‘印’字的一半,就是指人的足迹。说的话、走的路,代表着人的志向和追求,没有了信仰,人生就会陷入空虚,一个民族也终将不复存在……”

  方永刚用尽一生所诠释的,正是这两个大字――“信仰”!

  在他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20多年中,信仰就像血液,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是挫折挡不住、病痛摧不垮的所向无敌的力量。这力量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他的听众,也传递给了全社会。

  从2007年春天到2008年春天,“方永刚”三个字点燃了一场关于信仰、关于时代精神的大讨论。

  忠诚、执著、激情、奉献、责任……从方永刚的人生故事里,人们为各自的心灵寻找着答案。

  《求是》杂志编辑王传志说,每一位理论工作者都应像方永刚一样,具有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坚定信仰、忠于理想的执著精神,不辱使命、甘于奉献的献身精神,热爱岗位、精于业务的敬业精神。理论工作者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把党的思想理论宣传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在致方永刚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也遇到过困惑、遭受过挫折,也曾经徘徊过、犹豫过。今天,您的亲身经历,您的一言一行,犹如春风化雨浇灌我们心田……在我们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时刻,我们将学习您坚定理想、忠于信仰的执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生。”

  “忠诚是我们共同的名字。”海军干部孙芳说,“看了方永刚的事迹,我默默思考忠诚的含义。方永刚把三尺讲台作为报效祖国的战场,作为一名技术军官,以临战的姿态、实战的标准,用现代高科技知识、创新的政治与军事理论武装自己,是我最直接和最迫切的任务。”

  作家王磊在一首歌中写道:“幸福着人民的幸福,忧伤着人民的忧伤,你把真理宣讲,始终屹立在神圣课堂,像你一样,我们都要像你一样!”

  “让方永刚成为时代的风尚。”全国模范法官宋鱼水说,“方永刚效应”说明,方永刚的精神体现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新时代需要无数个方永刚……

  人的生命有时无法用时间来衡量。

  当“全国道德模范”“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荣誉授予方永刚,当一个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理论宣讲小分队行进在传播真理的路上,当再现方永刚事迹的情景报告歌舞剧《忠诚》吸引了一批批很久没有走进剧院的观众,当千万网民在网上纪念馆里追思方永刚……方永刚的生命,何尝不是在延续?

  方永刚去世的这个春天,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的日子。没有精力写出思考了很久的一篇文章――《〈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方永刚生前最大的遗憾。

  或许,方永刚这个平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已经用行动、用生命书写了这篇不平凡的文章。他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无限事业之中!(新华社记者  陈万军  白瑞雪  人民网记者  郭  嘉)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