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将军”赵渭忠(3图)

发布时间:2010-09-19 00:31 | 来源:《人物》杂志 2006年第11期 | 查看:7474次

  从1992年到现在,原河北省军区副政委赵渭忠陆续为希望工程个人捐款60万元,社会筹资近千万,资助贫困失学学生近4000人,筹建希望小学30所,被誉为“希望将军”。

赵渭忠

  战乱和贫困使爱读书的他四次失学

  1932年7月10日傍晚时分,浙江东阳县巍山镇以杀猪为生的赵山海家又生了个儿子,取名赵渭忠。

  赵山海当年38岁,与妻子徐爱景育有4个儿女。此时的赵家已改变了父辈时代无房无地的贫穷境况。镇子上天天有集,每天都能卖掉一头猪。逢年过节生意会更好,春节期间最多的一天卖了25头猪。赵山海和大哥赵海盖起了4间泥瓦房和3间草房,买了6亩田地,还在街上开了一间杂货店。店里的营生由妻子照看,家里和田里的杂活由大嫂安排,他和大哥则杀猪卖肉,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后来大哥因病去世,赵山海没有和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大嫂分家,毅然担负起大嫂及4个侄子女的生活。

  赵山海读过几年书,聪明好学,算术很好,尤其擅长心算,他的心算和另一位孔先生的珠算在镇子上都很有名气。家里生活好了,周围的朋友、乡亲来借钱,赵山海从不拒绝。借款记在账簿上,有人来还钱,就把借款从账簿上划掉。他从来不去讨账。他对家里人讲,他们一定没有钱,有钱了自然会还。

  天有不测风云。渭忠刚满3个月,正值壮年的父亲生病去世了。赵家妯娌二人各自带着自己的四个儿女分了家。渭忠4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当时渭忠的大姐15岁,二姐13岁,哥哥10岁。族人开会,让两个女儿当童养媳嫁出去,把渭忠和哥哥过继给族中没有子嗣的人家。懂事、刚强的大姐赵顺光买来几斤鱼肉,请厨师做了一桌酒席,把族中有地位的几位长者请来。席间她对族长说:我不会什么手艺,但是家里田里的活计都能干,你们给我一个机会,让我领着弟弟妹妹过,两年后如果不行,我再出嫁。这样,15岁的大姐就担负起了一家人的生活。伯母疼爱渭忠。母亲去世后,伯母看他可怜,晚上就带他一起睡,出麻疹、生病了,总是伯母照顾他。

  失去父母的四姊弟除了几亩田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种好地,喂好猪外,渭忠的大姐学着镇上其他人家的做法,自己卷烟,让大弟拿到街上去卖,换点钱回来勉强度日。

  即使这样困难,大姐仍然想方设法凑齐一年百十斤大米的学费,把小渭忠送去读书。就这样,5岁半的小渭忠入了巍山镇小学。读到三年级,日本人来了,学是上不成了;四年级时,日本人又来了,学校再次停课;之后转学到芝山小学,刚读一个月,日本人又来了,小渭忠又一次失学。辍学在家的渭忠和姐姐、哥哥一起烧饭、喂猪、卷烟、割稻。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渭忠转学到姨妈家所在的象岗村小学读五年级。

  小渭忠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一直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小学六年级时,有一次考数学,全班只有两个人及格,渭忠得了100分,另一名补习生得了69分。在一次地理课上,老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问与辽宁丹东隔江相望的是朝鲜的哪个城市,全班其他同学都不知道,只有渭忠回答:新义州。老师生气地责问同学:大家都来听讲,为什么只有赵渭忠能答上来?盛怒之下,老师拿起板子,其他同学都挨了打。下课后,同学们围着他说:赵渭忠,你能回答也得装作不知道,要不我们都得挨板子。

  1945年小学毕业,渭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巍山中学。

  1947年春天,渭忠的二姐不幸早逝,三个舅舅凑了120斤大米换了一副棺材,帮着料理了后事。办完丧事,家里再没有粮食给渭忠交学费了。新学期开学,懂事的渭忠留在家里帮着做农活。一天,他的同学吴德韶突然跑来说:赵渭忠,你怎么没去上学?渭忠说:我二姐去世了,没有钱上学。吴德韶拉着他的手说:你学习那么好,是全班第一,怎么能不上学呢?走,上学去!我用我的零花钱给你交学费。原来,开学后,吴德韶发现班里最穷的同学赵渭忠没来上课,就跑过来看个究竟。吴德韶家里富裕,又是住校生,家里给的零花钱用不完,就帮助渭忠交了学费。如今,74岁的赵渭忠提起吴德韶仍然十分感动和挂念。吴德韶先生现在台湾,据说是基隆某医院的医生。

1952年入朝前

  上中学时,学校要求穿统一的黑色哔叽制服,渭忠买不起,只好穿家里做的土布衣服。一次早操后,老师让没有穿制服的同学留下,十几个孩子中,除了赵渭忠都是因为有制服没有穿,老师批评后就让他们走了,只有渭忠是因为没有校服可穿,老师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对他说:回去吧。以后,凡是有大型活动必须穿统一制服时,家庭富裕、有几套制服的同学就主动借衣服给渭忠,这样,他也终于穿上了校服。忆及往事,赵将军说:失学之苦,求学之难,刻骨铭心。

  在艰苦的条件下,渭忠读完了中学。1948年,适逢东阳师范成立普通师范班(相当于中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1949年,经人介绍,赵渭忠先后到附近的仁山村小学和唐厦小学任教,一个人带四五个年级,教语文、数学、书法、音乐、体育等科目。赵将军如今还记得唐厦小学所在地政府当年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十二字评语:工作积极,群众拥护,政府信任。

  1951年3月,土改结束,政府号召翻身农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身为教员和团支部宣传委员的赵渭忠认为最好的行动就是带头报名当兵。1951年3月27日,赵渭忠光荣参军。1953年3月随部队进入朝鲜,在炮兵部队任干部文化补习班教员,教五年级语文。1956年,总政治部到朝鲜驻军选拔干部,有5个要求:连职干部、2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一年党龄、身体健康。赵渭忠来到了北京。

  踏上“希望”之路

  1956年3月,赵渭忠被分配到总政治部组织部党务处任正连职干事,一干就是15年。赵渭忠见到同事或其他人有困难,总是热情地伸出手。总政组织部食堂的解师傅有四个女儿,老伴没工作,一家人全靠他一人养活。赵渭忠知道后,拿出10块钱让解师傅贴补家用。

  一次,一位较困难的战友向他借钱购买助听器,赵渭忠取出仅存的10元积蓄,又找另外一个战友的母亲借了80元,帮助这位战友买到了助听器。赵渭忠当时一个月的工资72元,凡是有困难的同事、战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找到他,只要力所能及,他仍然像他父亲当年那样义不容辞。

  1971年,赵渭忠被调到总政办公厅信访办任正团职主任,之后他到中央军委纪委任办公室副主任和信访处处长,后又任副军职专职委员,1990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在信访部门工作期间,赵渭忠工资虽然涨了,存折里的存款却没有多。上访人员中经济困难的比较多,看到有困难的上访人员,他多多少少都要资助一些。有一次,一名新疆边防战士来京上访,时值寒冬,战士还穿着单衣,赵渭忠脱下妻子刚给自己做的新棉衣给了战士,战士穿上棉衣拉着他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1990年,赵渭忠被组织上安排到河北省军区任副政委,分管保检法和群联工作。上任当年的冬天,赵渭忠到太行山老区看望转业军人和烈属。在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家乡涞源县赵家井村小学,赵渭忠看到了这样一幕:学校一共四间校舍,两间倒塌,两间危房,孩子们夏天在露天读书,冬天在人家的羊圈里上课。早上羊群走了,孩子们上课,傍晚孩子们放学,羊群再回圈。羊圈里光线很差,没有窗户,只有一个天窗,还有一支25瓦的灯泡。这位走南闯北,吃过苦受过难的将军眼圈红了。随行人员告诉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将军:在革命老区太行山,像这样的情况很多。赵渭忠沉默了。

  从此,赵渭忠就经常到老区走访。短短两年,他走遍了太行老区的山山水水和村村寨寨。在西柏坡,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一个办公地点被改成了学校,没有窗户,只有两扇天窗上装了两块玻璃,桌椅破旧不堪。随行人员说这种情况在老区很普遍,有学上就不错了。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老伴儿步文京经常陪赵渭忠到太行老区走访。一次,步文京看到了山里所谓的幼儿园:一个大人带着一群孩子在一间房子里待着,没有任何的教学设施,幼儿教育更谈不上。老伴儿是个非常热爱孩子的人,看到这群孩子在如此简陋的地方欢笑嬉戏,忍不住感慨万千。

  1992年,临近退休时,赵渭忠和老伴儿商量:退休之后,咱们虽然没有技术,可身体还挺好,干点什么呢?这两年赵渭忠下乡,只要有机会就带着老伴儿一块儿去,老区人民的贫困生活和孩子们破旧的校舍、渴望读书的眼睛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上。两人不谋而合:咱们就做“希望工程”这件事,让老区的孩子们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退休后夫妻二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3000元人民币到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赵渭忠找到接待人员自我介绍后说:希望工程是一所大学校,我愿意做一名“走读生”,这3000元是我的报名费。我们选择了“希望工程”,第一不占你们的编制,第二不挤你们的位置,第三不住你们的房子,第四不坐你们的车子,第五不领你们的票子,只要你们贫困好学的孩子!这一席话,说的工作人员也笑了。在当年,平均每个贫困孩子读完小学需要300元钱,赵渭忠将军捐给希望工程的第一笔3000元钱资助了10个贫困小学生。这3000元钱是1992年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收到的最高个人捐款!从此,赵渭忠踏上了漫漫的“希望”征程。

  赵将军一位抗美援朝时的老战友邬时鉴也退休了,打电话问他退了之后干点啥,赵渭忠谈了他的想法后,老战友连声叫好,并说:我也参加。没过几天邬时鉴老人也拿出600元钱资助了两个贫困失学的孩子,这是赵将军收到的第一位“希望朋友”的第一笔捐款。

  谈到他资助的第一批孩子中一名叫张朱生的情况时,赵将军仍然很激动:我第一次见到张朱生是1993年,他10岁,又黑又瘦又小,头发乱七八糟,大冬天穿了一条单裤,从膝盖烂到脚脖子,脚上穿着一双前面露着脚趾头后面露着脚后跟的胶鞋。张朱生的妈妈是个聋哑人,生下张朱生几个月就去世了,爷爷半身不遂躺在床上,爸爸是个聋子,赵将军揭开锅盖,是一锅老玉米糊糊。在赵将军的资助下,张朱生在省军区建的井陉县胡家滩村扶贫小学读书。从此,只要赵将军到胡家滩村来,总忘不了带着大米、水果、衣服去看望张朱生和他的家人。

  “希望之花”处处开遍

  1993年底,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建希望小学,赵渭忠出资3000元;1994年,赵渭忠和老战友资助了20个孩子;1995年,他和老战友资助了100多个孩子,加上和平医院路健医生捐款30000元资助的100个孩子,就是当年被河北省传为希望工程“双百计划”的感人故事;1996到1998年,赵将军共资助151个孩子。

  3000元只能资助10个孩子,速度太慢。赵将军找到河北省青基会咨询,工作人员告诉他还有一种方式,每个孩子读一年小学需要60元,如果一年一年的资助,3000元可同时资助50个孩子。赵将军一听就拿出3000元说:好!这笔钱就这样用。

  1993年开始,赵渭忠和老伴儿商量,决定将自己所有的存款,今后所有的工资都捐给“希望工程”,从此,他们将靠老伴儿500多元的工资过生活。这就是赵将军著名的“四个一分”语录中的第二个一分:“不属于我的一分不要,属于我自己的一分不留,向社会承诺的一分不少,对贪官污吏一分不让。”

  “希望将军”的做法惊动了媒体,燕赵晚报、河北法制报、河北电视台等新闻机构纷纷前来采访他,宣传他。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1995年,一位总政的女将军资助了10个孩子,还从总政机关要来40万人民币,在太行老区建了两所希望小学。这两所学校的名字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狼牙山岭东八一希望小学,涉县下温村八一希望小学;1996年,38军通信团的全团官兵共同资助了134名孩子;河北国大集团捐款5万元,资助了100多个孩子……

  

希望将军”和河北省赞皇县大嘉峪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省外的媒体和中央的媒体也来了,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南卫视等等,赵渭忠成了名人、明星。面对接踵而来的记者,赵渭忠很高兴:宣传得越多,影响越大,加入“希望工程”的人越多。抱着这样的想法,赵将军认真耐心地接待前来采访的每一位记者。赵将军家的电话也成了“希望热线”,从各种媒体和渠道了解到他的事迹的人们都纷纷解囊,献上自己的爱心。河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还在他家门口设置了一个捐款箱,每一个前来拜访赵将军的热心人面对捐款箱上“大眼睛姑娘”渴望的双眼,都会留下他们的一份爱心,少则几元,多则数百元。

  联系捐款的人越多,赵将军越高兴。老区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睛让他着急,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家乡、河北涞源县赵家井村在羊圈里上课的孩子们更让他牵挂。1995年,赵将军带着相关人员来到赵家井考察,决定帮孩子们建一所真正的小学。考察结束,建学校需要5万元。赵将军拿出1万元,一位地方企业老板送过来3万多元,省青基会拨了5万元。不仅要建一所学校,另外一个计划也在赵将军的心里酝酿:帮助赵家井村致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资金到位后,学校就开始了基建工作。同时,赵将军从北京为赵家井村引进长毛兔,又帮助他们发展养牛、养羊等养殖业,还为村子修了一条路。1996年,赵家井希望小学终于落成,乡亲们说赵将军出力最大,就叫赵将军希望小学。赵渭忠说:不行,就叫赵家井八一希望小学吧,你们记住解放军就行了。12月28日落成典礼上,省军区一名女干部的婚礼也在新建的小学举行,一对新人当场捐助了2000元现金和价值3000元的希望书库一套。在赵将军的倡导下,赵家井八一希望小学40多个孩子中80%的学生都得到了资助,这些资助者有来自军队的、地方的,有北京的、天津的、海南岛的,有记者、学生、司机等。落成典礼上,赵将军激动地说:这是大山的呼唤,社会的呼唤,历史的呼唤,是千万颗童心的呼唤,呼唤爱心,呼唤良知,呼唤奉献精神,呼唤文明和进步。我希望赵家井发展经济和文化,把  赵家井变成赵家河、赵家海,变成人才的长河,知识的海洋!

  然而,事情并不像赵将军设想的那样简单。学校建得很成功,孩子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教室,路也修得不错,村民出入更方便了。但养殖业却没有发展起来,投入了那么多,却没有明显收益。反思之后,赵渭忠调整思路:以后还是全心全意地搞助学,致富的事情轻易不再介入。

  北京军区创作室作家陈惠方,1995年12月和赵渭忠在太行老区用半个月时间走了8个县,回到北京家里和赵老一起吃饺子时,真诚地说:赵老,你全是优点,就一条缺点:人太好了!时时处处想着老区的孩子,不想自己。

  1999年,赵渭忠接到自己的老上级、原军委纪委书记兼总政副主任郭林祥的电话,说有事找他,让他到北京来一趟。赵渭忠问:首长,这事急吗?郭老将军回答:我心里急,但这事急不得呀!原来,早在1996年,80多岁的郭老将军回到江西省永丰县层山村老家时,看到村里的小学破败不堪,心里不是滋味,当时就对陪同的地方有关同志说:你们想想办法建所新学校,改善一下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可是三年过去了,当地政府还没有动静。这名老红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听说自己的老部下赵渭忠就是专门拉赞助建希望小学的,就马上打电话给他。两人一见面,是英雄所见略同。郭老将军说:我是一个老红军,老战士,看着孩子们在恶劣的环境里读书,心里难过呀!一定得给孩子们建一所结实漂亮的新学校。我不能把我的心愿带到土里去呀!赵渭忠,你得帮帮我!赵渭忠说:好,我得先去考察。郭老将军说:让我儿子陪你去!

  考察结束,正如郭老将军说的那样,校舍真是破败不堪,木楼板踩上去几乎就要塌下去。刻不容缓,在层山村支部书记家用餐时,郭老将军的儿子和村委会人员当场就起草了一份报告。

  带着报告,赵将军返回北京的路上,住在江西省军区招待所,碰见了郭老将军的本家侄子,时任吉安市计委主任的郭庆亮。说明原委,郭庆亮当场表示:我伯父千里迢迢牵挂着村里的孩子,我也得出份力,我想办法解决一部分。

  回到北京,赵渭忠马不停蹄找到中国青基会秘书长徐永光,递上报告。很快,青基会批复报告,出资20万元帮助修建层山村小学。郭林祥将军个人出资12万元,赵渭忠的“希望朋友”出资5万元,郭庆亮拉来资助19万元,时任吉安市常务副市长的孙世群说:你们这样支持我们的教育,我们很感动,建学校还需要多少钱,我们市政府解决,一定把层山村小学建成江西省最好的小学之一。

  从调研、奠基、质量监督、施工验收,到落成典礼,赵渭忠先后5次奔赴江西永丰。验收时,他发现桌椅板凳还是旧的,就说:我个人出钱把桌椅换了。当地负责学校建设的同志不同意:你跑前跑后,为我们拉了这么多钱,你不能再出钱,我们想办法。结果当地的一位企业老板出了5万元钱更新了学校的桌椅板凳。当时江西500多所希望小学中,层山希望小学的校舍和设施排名第二。

  2000年10月19日,层山希望小学落成典礼上,郭老将军拉着赵渭忠的手说:我的心愿了了,不用带到土里了。我们村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主动放鞭炮,庆祝学校建成。

  就这样,赵渭忠利用自己的影响,吸引了众多的社会人士参加到“希望工程”里来。截至目前,赵将军为“希望工程”个人捐款60万,社会筹资近千万,资助贫困失学学生近4000人,筹建希望小学30所。

  “希望将军”的“希望军团”

  “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赵将军深深明白这一点,只有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希望军团”,更多的老区孩子才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赵将军在老伴儿步文京的支持下,在自己家里创办了“家庭希望爱心社”,一家三代:赵渭忠夫妇、两个女儿女婿、两个外孙女就是社员。全家人一起关注和参加“希望工程”,为老区贫困失学孩子重返校园尽心尽力。赵老的儿女们说:爸爸妈妈只要身体好,心情好,就是我们的福分,他们做什么我们都支持。

  说起自己的老伴儿,赵将军说:搞好公益事业要有四个好,好身体、好思想、好人缘、好老伴儿,好老伴儿最重要。歌里唱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我们家的军功章我老伴儿步文京占80%,她不支持,我寸步难行。风趣的赵将军向朋友们炫耀,“我1956年到北京,我们1961年结婚,我用了整整5年时间打着灯笼跑遍了北京两万多条胡同,才找到了步文京!”

  是啊,这样的好老伴儿哪里去找?从1993年至今,赵渭忠没给家里拿过一分钱,全靠老伴儿养活他。我问步文京老师:阿姨,这么多的钱都给老区的孩子们,你不心疼吗?步文京回答:都习惯了。我们刚结婚时,有多余的钱他就净想着别人。再说,我们也不花什么钱,我的衣服都是穿烂了才买,化妆品我也不喜欢,顶多冬天用点甘油,买瓶洗头水,我现在一个月退休金2000多元,用不完!

  对于“希望工程”,单有家庭的支持是不够的,社会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赵渭忠的名片是这样印的,单位:希望工程;职务:希望工程志愿者;主营业务:讲希望工程的故事,交希望工程的朋友,干希望工程的事业,做希望工程的文章。

  1996年11月,赵渭忠和同学斯苏名一块儿从石家庄回浙江老家,在前往上海的火车上,两人一路净聊着“希望工程”的事。一名睡在上铺的年轻人中午下来用餐时自我介绍:我叫宋秀山,是邢台隆尧民营企业的老板,你们上午讲的我都听见了,我也要资助孩子上学,行吗?赵渭忠高兴地说:行!宋秀山后来为希望工程捐款1万元。

  半个月后,在返回石家庄的火车上,一位身穿红衣的老太太听赵渭忠和斯苏名谈“希望工程”的事情,主动过来说:我叫宋知真,1945年去的美国。你一路讲的故事很感人。你是解放军的将军,我是美国的退休老师,我在社区里看到别人有困难也经常前去帮助。你们共产党是无神论,我们教会学校是有神论,但是在做善事、献爱心这一点上我们是相通的。这是100美元,你拿去帮我捐给希望工程,钱不多,但是表达了我的一颗中国心。赵渭忠接过100美元,眼圈又一次红了,这位宋知真老人每个月的退休金才700美元。

  2001年,香港商人黄汝森第一次通过《民报》了解到赵渭忠的事迹后,十分感动,有意捐款。后来在其他媒体看到赵渭忠事迹的报道后,就打电话给他,表示愿意为“希望工程”捐款。赵将军一听心花怒放,忙问:捐多少?黄先生说,50万!恰巧黄先生第二天在香港的一个活动上见到中国青基会的一位工作人员,问他认识赵渭忠吗?太认识了!工作人员回答,并详细介绍了赵渭忠的情况。晚上,黄先生回家和太太梁月明商量,当听说赵将军把自己微薄的收入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时,梁女士说:50万太少,捐200万吧!就这样,黄汝森和梁月明夫妇捐款200万元。其中100万元分别给了当年受灾的云南、湖南、四川、内蒙的孩子们;另外100万元帮助建了黄大辉希望小学、梁月明希望小学、郭小川希望小学、雷烨希望小学和青龙县祖山希望小学等7所学校。

  赵渭忠走到哪里,“希望朋友”交到哪里。他年纪最大的“希望朋友”原军委纪委书记曹广化(2005年去世)100岁,年龄最小的“希望朋友”石家庄金豪酒店医务室陈医生6个月大的女儿;他的“希望朋友”有中国人,有香港人,也有美国人;有商人,有老师,有官员,也有普通收入的老百姓。

  赵渭忠说:物质上的富有不是真正的富有,精神上的财富才是最大的财富,我和“希望朋友”们的友谊,就是我最大的财富。你们封我为“希望将军”我不敢当,但我真诚地希望曾经为新中国的诞生吃过苦、受过难的老区人民的子孙后代都不再失学!(文/杨庆民)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