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总理”谭竹青(3图)

发布时间:2010-05-20 08:25 | 来源:人民网 2006-02-26 | 查看:5706次

组织班子成员学习十六大报告。(资料图片)吉林省委宣传部提供

        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姚笛)她以48年居委会主任的履历,成为在中国这个不入序列的小官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人之一。

        她一生获得170多项表彰,其中国家级荣誉15项。厚厚的证书和奖章是她留给子女的唯一遗产。

     她所在的长春市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从昔日“三条胡同、一条街、人人穷得没饭吃”的贫民窟,发展成为今天环境优美舒心,文化娱乐开心,居住安宁放心,经济繁荣欢心,生活方便称心,远近闻名的“五心”社区,而她并被喻为“社区之魂”。

      “小巷无名惊天下,竹到凌云老更青”是人们对她一生的总结。

      “老妈”、“谭姨”、“奶奶”……是居民对她的爱称。“有事找老妈去”是大家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她的传奇人生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雨,她身上的不懈干劲、亲民情结和高尚人格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高贵财富。

        照片中的她穿着紫红色的唐装,戴着老式的黑框眼镜,相貌慈祥,笑容爽朗。这是一位朴实无华的老人。就是这位老人在这个感动频发的年代,再次感动世人。

        她就是被老百姓尊称为“小巷总理”的谭竹青。

   整个城市都被她感动

     2005年12月3日晚11点30分,74岁的谭竹青因心脏、肾功能衰竭溘然长逝。“谭妈太累了,是该好好休息一下了”,怀念她的人泪流满面地说。2005年12月6日,地处东北的长春显得格外寒冷,市殡仪馆里哀声一片,只能容纳700人的大厅挤满了闻讯赶来的干部群众。

  这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啊!从东站十委社区到长春息园,雪后的十里长街道路两旁,站满了自发前来的人,许多人举着"深切悼念谭竹青同志"等字样的大幅标语。虽然社区规定,每栋楼只允许派两名代表参加追悼会,但送行的队伍却越来越大。残疾人拄着双拐赶来了,老人们相互搀扶着赶来了,大人们领着孩子赶来了,许多再就业的工人们赶来了……未闻人语,但闻声泣,人们随着灵车,一点点地向前移动,希望再多陪谭妈一程。

     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啊!社会各界和居民自发组织的车队缓缓前行,从面包车到大巴车一应俱全;所有民警庄严肃立,含泪向谭妈敬礼;所有路过的市民驻足凝目为谭妈送行;悼念大厅里的花圈摆了一圈又一圈,眼看就没地儿放了,可送花圈的人依然络绎不绝;民政部发来唁电,省市领导戴着城市的追思前来,区人大常委会被推迟到下午召开……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谭竹青没有显赫的官衔,也没有万贯家财,但她却凭借着自己对党的忠心和对群众的关心,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她用热血生命凝铸的“鞠躬尽瘁”伟大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谭竹青:精彩从50岁开始

  谭竹青当居委会主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但她的人生绽放光彩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这时的她已经年近五旬了。就是这个本应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老人,带领委上的退休人员和待业青年先后办起了麻花作坊、服装厂、制鞋厂、装潢公司、皮革加工厂、印刷厂等17个企业。

     东站十委地处伊通河畔,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棚户区,一街三弄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生活条件非常糟糕,居民们戏谑说:“电影里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咱十委是泥浆污水四处流!”1978年,当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这里的人还生活在贫困中,穿衣吃饭都成问题。身为东站十委主任的谭竹青这时已47岁,但她不甘心就让这里继续穷下去。

     从苦难旧社会走过来的谭竹青没有念过几天书,也不懂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高深理论。究竟该如何解决大家的就业问题?如何改变东站十委落后的面貌?刚从“四人帮”割资本主义尾巴政策中走过来的谭竹青思前想后,得出一个结论:“不发展经济啥事也办不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决定先从小吃店干起,再慢慢壮大集体经济。

     然而,对于一穷二白的东站十委而言,就连开个小吃店都显得如此的不切实际。“一没钱,二没房,就凭她个娘们能办成小吃店!”这是很多人在听了谭竹青的想法后的第一反应,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事情还真被她这个“娘们”给办成了。

     委办经济的奠基人

     一开始筹不到资金,谭竹青拿出了自家所有的积蓄,甚至把锅碗瓢盆和板凳桌椅都贡献了出来,而她自己就在搬得空空如也的家里将就过活;没有房子当店面,谭竹青就带着居委会干部和街道上的待业青年们去伊通河挖沙子,光着脚丫子脱土坯,走街串巷拣砖头,看见拆房就腆着脸去乞木料;材料备齐了,谭竹青又拉来自己当科长的丈夫盖房子。看到这种情况,周围居民纷纷来献工,东站十委的第一家集体企业——“如意小吃部”就这样盖成了。每天,谭竹青带着大伙没日没夜地干,为的就是能从每块酥饼上赚到一分钱。

     正是从这个来之不易的小吃部开始,之后的20多年里,谭竹青又带领大伙开办了服装厂、制鞋厂、装潢公司等17家集体企业,搞得红红火火。凭谁也想不到,东站十委的经济竟是在一个老人的带领下搞起来的。

     到了2000年,长春市开始实行“退路进室”的政策,东站十委的许多企业都在被拆迁之列,这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这一年谭竹青69岁,已近古稀之年。但她却丝毫没有落后于时代,眼光更加敏锐,思想也更加开放。老人决定改变思路,走招商引资的路子。经过不懈努力,一个使用面积3500平方米的综合市场终于建成了。就是凭着这种紧跟时代、实干苦干的劲头,东站十委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如今东站十委17家企业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创利税65万元以上,实现年产值1200万元。截至目前,十委社区已安排1000多人次的下岗工人、居民亲属就业,实现了谭竹青制定的“有下岗无失业”的目标。东站十委的居民也彻底摆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富裕生活。

     “谋幸福,建和谐”,她走在时代的前面

     谭竹青紧跟时代的秘诀非常简单,就是收看新闻。她是个名副其实的“新闻迷”。在单位,她指派专人负责每天的剪报;在家里,每天的央视新闻联播是她雷打不动必看的节目。除此之外,每天晚上6:30分,两台电视机同时开着,一台看吉林新闻,另一台看长春新闻。她不但自己收看,而且要求同志们也要看,早晨上班还经常对同事收看新闻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

     正是因为时刻关注时政,东站十委的工作总是比别人快几步。经常是别的地方刚开始准备开展某项工作的时候,东站十委就已经做完了。中央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谭竹青就决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将东站十委建设成一个“和谐社区”,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家园的温馨。

     十委居民董学琴一直没有工作,1997年爱人又下岗了,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完全失去了收入来源。正当夫妻俩一筹莫展时,正在病中的谭竹青爬了5层楼来到董学琴的家,安慰她不要太着急,为她在十委的露天市场里找了个摊位,并借给她3万元钱做起了炸鸡骨架生意。如今,董学琴不但自家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解决了5名下岗职工的就业。

     社区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婆媳关系非常糟糕,两人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干仗,儿子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这件事传到谭竹青耳朵里,她先后10多次到王家做婆媳两人的工作,最后终于化解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婆媳关系变得亲如母女,这家人后来被居委会评为“文明家庭”。

     一天下午,东站十委一居民的妹妹被婆家殴打,他们兄弟三人气愤不过就叫了一帮邻居前去报复,谭竹青闻讯,就追着他们的自行车进行劝阻,被他们甩下后,她又拦车赶了10多里路,赶到现场时,一场暴力冲突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状态。谭竹青跑到人群当中,大喊“要打,先打死我”。准备打斗的人群认出这位老太太是谭竹青,得知为了他们老人家赶了10多里路的事情后,非常惭愧,一场纠纷就这样化于无形。

     当网络刚刚普及的时候,谭竹青就敏感地预见到青少年沉溺网络可能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让这些未成年人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好好学习,谭竹青组织起退休人员对社区所有的网吧进行监督,并召集社区里网吧的业主进行劝说和告诫,为社区的未成年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委上开办了校外辅导站,聘请有经验的老教师为孩子辅导功课,组织丰富的校外活动,并建成阅览室、健身房等。谭竹青还经常带着大家深入学校和家庭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大家担心她年纪大了,身体受不了,叫她别挨家跑了,她却态度坚决地说:“那哪行!这是关系未来,关系下一代的事。我必须得参加。”

     从2005年6月开始,谭竹青还办起了邻居节,把社区的人聚在一起吃饭,搞各种活动,很好地沟通了大家的感情,把社区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很多搬走的人由于忍受不了外面邻里间的生疏,又纷纷搬了回来。如今的东站十委社去早已经成了长春有名的“文明社区”。

        她是一个高尚的人

    在发展经济、建设社区的路上,谭竹青步子大、思想新,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面。但在保持党性、修身律己方面,她却严格恪守着一名党员的原则,没有一丝一毫地僭越。

     谭竹青相当固执,比如她的清廉。上个世纪70年代,谭竹青的丈夫宋国华在东站街道房管所当支部书记兼所长,按说谭竹青自家住房能随便挑、可劲儿换。可是,她一家四口楞是在一间25平方米、常年见不到阳光的平房中住了几十年。宋国华的父母、谭竹青的弟弟、弟媳也一度与她们同住。

     1985年,为了盖社区的幼儿园,谭竹青不顾儿媳妇的眼泪,硬是无偿拆掉了自家半边房子。由于房子和幼儿园的接口处没做任何防水处理,每次下雨,谭家都会变成水帘洞。谭竹青的女儿埋怨母亲:“盖幼儿园就盖呗,地方不够换个地方就行了,为何要把自家房子拆了。”谭竹青却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时间耽误不起呀!”

     社区新房盖好后,她又忙着安置别人,含弟弟在内的自家五口则挤在10多平方米的旧平房里过活。这种蜗居狭小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96年年底,十委安居工程全部竣工,她才随最后一批回迁居民搬入新居。

     走进谭竹青的家,给人带来的震撼就是清贫。她家建筑面积70多平方米,一组破旧的布沙发摆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陈旧的老式家具塞满了屋子的边边角角,最现代化的电器就是那两台老旧的彩色电视机。

     记者看到谭竹青四张工资记录单:1981年至1989年,每月工资20元-30元;1990年至1995年,每月工资120元-150元;1996年至2000年,每月工资300元;2004年至2005年,每月工资890元。

     在80年代,她曾有过四次提干的机会,但想到委上的居民,她先后谢绝了这些机会,安于作一名小小的居委会主任。

     十几年来,按照街道办事处经济承包合同和计划生育等单项承包合同规定,她理应得到奖金15万元,可她硬是把钱全部拿出来用在了十委经济的发展和救济困难户和军烈属项目上。

    她是一个纯粹的人

    谭竹青没有一大套道理来说明她保持清廉的根本原因。她的理由非常简单: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谭竹青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十委是全国社区工作的典范,谭竹青少不了要外出开会。但她却立下规矩:市内办事一律坐公交!她年纪大了,有人劝她让居委会买辆车,她却嫌养车太贵,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有一次她去北京开会,由于舍不得买火车上的盒饭,就提前买了几块廉价蛋糕。吃饭时,同行的人见蛋糕发霉了,要她扔掉,她却死活不肯,掰掉发霉的部位吃了下去。很多次,外国友人邀请她去考察,她总是一口谢绝,回头对同事说:“咱们委上挣点钱不容易,必须省着点花!”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十委在南湖公园投资12万兴建了碰碰车游戏场所。经营三年本钱收回后,居委会决定把该场所租赁出去。谭竹青的弟弟谭志强得知消息后找到姐姐,谭竹青表示可以,但承包费要9万。后在其他人的协调下,承包费降到6万,条件是三个月内付清。谭志强认为这是故意刁难,只得作罢。

     除了以身作则外,谭竹青始终不忘把社区的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谭竹青把党建工作概括为三句话:“消除空白点,扩大覆盖面,增强有效性。”她还根据党员的特长和社区的实际需要,组成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帮助居民维修住房、搞家政、进行治安巡逻和搞文艺演出,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谭竹青经常叮嘱身边的同志,要注意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倾听民声。社区每年都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和居民议事会,向居民汇报工作,反馈居民建议的办理情况。此外,谭竹青还通过下发《居民自治、服务需求调查表》等形式让居民群众直接参与和监督社区工作。

     谭竹青一生帮人无数,每次都是热情万分,可当别人带着礼物去感谢她时,她总是立刻“晴转阴天”,别人要求她给个面子收下礼品,她总是脸一摆说:“这个面子我不能给,给了一个面子,就丢了一个原则!”

     廉洁奉公的党员本色,谭竹青到死都没丢掉。在追悼会上,我们见到了谭竹青的女儿。当被问及老人死前有何交代时,她回答说:“妈妈叫我们不要大办丧事,还要记得帮她交党费。”

     谭竹青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她的家人也为她交上了最后一笔2000多元的党费。老人干了48年的居委会主任,现在终于有空歇息一下了。这位“小巷总理”留给我们的也许不止是一个经济繁荣、邻里和睦的小区,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东西……

创业初期十委班子成员合影。(资料图片)吉林省委宣传部提供

谭竹青

(责任编辑:郭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